谁也离不了谁——重读两篇煤矿题材小说

十、谁也离不了谁——重读两篇煤矿题材小说

我对1977—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获奖作品做了一个统计,共244篇,按题材划分,最多的为农村题材小说,其次是反映右派冤屈经历的作品,这两类大致占总数的一半。其他各类题材,计有:城市、知青、军事、工厂等等。当然,还有少数民族生活题材,也占了一定比例。根据题材观察作家的创作趋向或文学脉络,不失为一种较有用的方式,因为,在一定时期某一类题材的作品占居多数,则说明时代的总体风向。

上述244篇获奖小说中,描写煤矿行业及工人现状的作品,只有两篇,属凤毛麟角:一篇是孙少山的短篇《八百米深处》,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一篇是谢友鄞的短篇《窑谷》,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非常有意思的是,《八百米深处》写了国营煤矿,《窑谷》写了私营小煤窑,两篇小说都将“水火瓦斯坍塌冒顶”作为重要情节来描写。

《八百米深处》中,地震造成了塌方,在八百米深处的井下,几个脾气各异的青年工人,在即将退休的一个老矿工带领、感化下,同心协力,终于爬出地面,看到了蓝天白云。小说确实表现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和精神,它是如此描写的——如果说人在大森林或大沙漠中容易迷失方向,那么,到过井下的人则都知道,那里面根本不存在东西南北的感觉。一旦在八百米的深处失事,那是“谁也离不了谁”,帮助另一个人意味着共同“向生走近一步”,在这一过程中,身经其中的人,他们的“身心获得了新生”。这篇小说的意义还在于,它较早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腐化现象:80年代的时候,工人批评干部“见钱眼红,往腰包里扒得太多”,干部则抱怨工人们“不知足”。

《窑谷》描写的是私营小煤窑,它已经注意到了频发事故的严重性,而这将在日后成为梦魇:

中午,在我们视野所及的长长的谷底,装满煤炭的马车连成一串,缓缓地朝谷口外驶去。阳光当顶,充满山谷,一车车煤炭闪烁着黑亮亮的光泽。这辽西雄宏壮阔、连绵不断的大山间,这条窑谷,不过是一条小小的褶缝,但就是从这里,默默地、不断捻地输送出了多少光和热,使乡镇,使县城,使远市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可是,从窑谷拉出去的,除了那一车车的煤炭外,还有几口新打成的棺材,装在马车上,夹在长长的队伍里。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高考落榜的中学生,他来到表哥的小煤窑干零工,表嫂却鼓励他去省城学习技术,没有技术,小煤窑会事故不断。年轻的中学生怀着一股热情,向山外走去,他自知肩负着责任,他终归要回来,就为着曾在井底与工人们共生死的那份情谊,他会回来帮助他们。

《八百米深处》中走上地面的那群矿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窑谷》中出外学习的中学生,是否回到山谷煤窑了?我们不知道。因为,在我们的文学中,已经很少见到工人的形象了,尤其是那些在800米深处挖煤的农民工,更是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