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祥的两个短篇
2025年09月26日
李进祥的两个短篇
李进祥的两个短篇小说《换骨》《乏痨》,它们涉及的历史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四十多年了。了解往代情形,除历史文献外,文学亦为较好途径之一。然而,在中国当代史上,六七十年代是一个颇为特别的时段,那时文学总体上以非文学面目出现,亢奋,歇斯底里,且极具攻击性,真实的社会心理或民众心情,完全被排除在外。严格地说,那是一个文学缺失或文学真空年代,因而后代的作者要想再现或复原那一时段生活,就面临着记忆重建问题。法国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说过,社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时地要求人们修改甚至美化过去的记忆,“赋予了它们一种现实都不曾拥有的魅力”,这是因为“昨日社会里最痛苦的方面已然被忘却了”。[1]即便是亲历了过去生活的作者,多年后所描写出来的,也是一种“选择性记忆”。因此,严谨的作家将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拒绝干扰,不为纷繁杂乱或被修改过的众多记忆所迷惑,顺从内心指令,将过去时代原本状态和精神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李进祥叙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在表现那样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思想禁锢、物质匮乏的灰色时代,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民间的活力——民间独有的狂欢和智慧,而民间对象本身的狂欢性质,又内在地规定了叙事方式和修辞方面要更多地运用夸张手法。这是作者自我设置的一个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