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万斤”

十一、“亩产万斤”

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第二卷,1966年)第五十三章开首,写萧长春打电话:

萧长春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那个老式的电话筒,像是抓住了乡党委书记的手。那话筒又好比一根通气的管子,暖暖的热流,从耳朵一直流到他的胸膛。

“老王,老王嘿嘿嘿,可找到你了!我是长春。对啦,在乡里哪,就我自己,百仲同志领着大伙儿在坑里挖泥哪!种棒子当粪使呀!一亩地一万斤,多给它吃点肉,我们还要追化肥哪!”

王小波杂文《积极的结论》(1994年)开头写道:

我小的时候,有一段很特别的时期。有一天,我父亲对我姥姥说,一亩地里能打三十万斤粮食,而我的姥姥,一位农村来的老实老太太,跳着小脚叫了起来:“杀了俺俺也不信!”她还算了一本细账,说一亩地上堆三十万斤粮,大概平地有两尺厚的一层。

亩产万斤,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笑柄。时代的力量有时会极强大、蛮横,将一个作家裹胁进去,令其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然而作家之为作家的良知不应该沉睡或泯灭。浩然自称是农村基层干部出身,了解、熟悉农村,上世纪90年代,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眷恋农村这个天地》,批评了当时一些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说“他们打着表现农民、反映农村生活的旗号,不顾社会效果地胡编乱造。有些所谓‘作家’对农村、农民无知到惊人的程度,他们不是无中生有地凭空瞎想,就是扒坟掘墓地寻找古怪的素材,写成小说,拍成电影”[3]。而自称熟悉农村、反对胡编乱造的浩然,却把“亩产万斤”当作一个“常识”写进自己的小说,没有自省,这个细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作品的虚假。

关于细节的真实性,王蒙也说过,一个优秀作家更应该追求严谨,避免出现漏洞。

【注释】

[1]李敬泽《大声:再见长河落日——关于〈生死疲劳〉的阅读笔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2日。

[2]王蒙《王蒙文存》(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80-381页。

[3]浩然《泥土巢写作散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