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和他的《李顺大造屋》
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是靠《李顺大造屋》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的。这个短篇发表于1979年,并于同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迄今已有二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来看这个小说,依然能让人读下去,且给人一种启发。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萨义德说过:经典作品,是读了一遍后还想第二次阅读的作品。
《李顺大造屋》的情节是简单的。李顺大是陈家村的一个穷苦人,身世当然非常凄苦。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得了土地,但没有房子,所以,他下定决心,把造三间屋作为奋斗的目标。这样看似简单的目标,要他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1951年土地改革,李顺大二十八岁,立愿以“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终于在1957年底,他买到了能够造三间屋的砖瓦材料,令他万没有想到的是,1958年自己所买的东西全部归公。1962—1965年,李顺大攒够了二百一十七元,是他预算的造屋费用,却被“文革”运动中一个腰插手枪、手举“红宝书”的造反派头头全部抢去。1977年,在新走马上任的老书记的帮助下,李顺大终于圆了造屋梦。
书记出面干预,解决问题,这是高晓声农村小说中一个基本模式,“逢到急难,总有救星”。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他的著作《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非常敏锐地指出,李顺大能买到造房子的材料,是通过送礼品亦即“贿赂”的方式来实现的:给砖瓦厂和水泥制品厂负责人送了最好的香烟。这是小说中一个细微的、不被批评家所注意的细节,顾彬却特意指出,并说,谁知道后来还会有什么“麻烦事”在等着李顺大呢。
这个短篇小说之所以在当时众口相传,确实因为它显示了一个作家的责任感:高晓声熟悉农村,他知道农村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农民心中所期盼的事情;他能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的方式,将农民的这一愿望率先表达了出来,反映了农民的心声。它虽不过是一个短篇,但具有一种颇为广阔的时代气象。
重读这个短篇,令人想到了今天的作家或文学。三十多年前,农民有高晓声这样的好作家,表达他们的心声;今天城市房价问题,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作家来表达他们深切的心声呢?
也许,文学的好坏,作家的成色、分量,就在于能否表达出时代或社会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