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下跪、流泪
牛、羊待宰时,可能会感知到一种临近的危险,也会像人一样下跪、流泪,以求得人的同情而免除一死,这是小说中常见的一个细节。以下试举数例。
汪曾祺短篇小说《故里杂记·榆树》(1981年):
有一个乡下人赶了一头水牛进城,牛老了,他要把它卖给屠宰场去。这牛走到越塘边,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跪着,眼睛里叭哒叭哒直往下掉泪。围了好些人看,有人报给甲长丁裁缝。这是发生在本甲之内的事,丁甲长要是不管,将为人神不喜。他出面求告了几家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凑了牛价,把这头牛买了下来,作为老太太们的放生牛。
贾平凹中篇小说《古堡》(1986年):
回家来,云云就让光大杀一只羊,补挖矿人的身子。光大就在门前树上绑了横杆,握着头角拉过一头,那羊咩咩叫着,后腿跪下直流眼泪。云云扭过头不忍看。光大笑一声,猛地将羊后腿一提,扳倒在地,立即双腿压上去,磕了一下羊的前蹄,羊蹄一收,刀就捅进脖下一个软坑里,血噗噗地往外溅。
铁凝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年):
二年级时眉眉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他们到郊区一个叫小庄的村子去拾麦穗,看见一个杀牛的场面:人们用绳子拢住了牛的四条腿,一个拿刀子的人,站在牛的眼前。牛像是知道了将要发生的一切,它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里就滴下过这种混浊的眼泪。同学们都“呀呀”着跑开了,眉眉跑得最快最远。
红柯短篇小说《美丽奴羊》(1997年):
有那么一只羊,当屠夫把它摁到屠案上时,它竟然跳下来跪在屠夫跟前。大家目瞪口呆。一般屠夫遇到这种场面,便会丢下刀子,扬长而去,另谋职业。但这只绝顶聪明的羊看走了眼,这个屠夫只愣一下,就把神收住了。屠夫绝不走神,他要把活做完,他干脆连案桌都不要,刀子转一圈,羊头落外边,羊身子落里边,他的左腿红一大片。
莫言长篇小说《四十一炮》(2003年):
那头曾经让我父亲困惑的老奶牛被屠宰时,前腿一屈就跪在了屠户面前,两只蓝汪汪的眼睛里流出了大量的泪水。屠户见状,攥着屠刀的手顿时软了,许多关于牛的故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屠刀从他的手里脱落,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他的双膝一软,竟然与老牛对面相跪。从此那屠户就放下屠刀,立地变成了一个养狗的专业户。
牛羊一理,但有分别。在古代中国,耕牛尤受到保护,如东汉时无论宰杀自家耕牛还是盗窃他人的,会被处以极刑;而祭祀上,牛则为“太牢”,其重要性非他物所能比。齐宣王祭钟时看见牛发抖的样子,于心不忍,下令以羊易牛,孟子评论道,从“无罪而就死地”一面说,牛羊没有区别,齐宣王不过是没看见羊发抖罢了,但也反映出宣王的“仁术”。孟子即此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些均影响到民族文化心理上,以见出中国人的仁心,作家自然不例外。
不过,对作家来说,仅有仁心还不够,想象力更为重要,否则,一写牛羊就是下跪流泪,易成套路。倒是王蒙于不经意间写出的一篇散文《宰牛》(1991年),读后让人始则心头一惊,继而又会心一笑:
后来队里的一次宰牛,我也看到了,印象要淡得多。那是为了迎接夏收开镰吧,队里组织了农忙地头食堂,宰牛开张。宰牛本身已无所谓,令人难忘的是日落西山放牧的牛群回村里时,经过村口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彳亍不前,吼声大作,悲怆鸣叫,牛蹄踏踏不已。老乡们说,牛是闻得出味道来的,一旦“得知”一位同类归西,呼天唤地之状,令人震惊。
后来一位朋友安慰我,说你怕宰牛也不算不够男子汉,只不过因为你对牛没有什么阶级仇恨罢了。他说得倒也别致,纲上得高,又叫人心宽。怎样说话,看来也值得学一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