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记》在呈现上庄村面临的问题时,将它置于更为广大的范围之内,即把上庄放在前景,做重点描写,而把全国其他落后农村作为后景,两相比照,凸显了上庄的困境。但不能因此说上庄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自南方农村眼光尤其经济角度看,上庄、西海固或西北任何一个贫困村庄,无异于荒蛮之地。

自地貌、风景、植物等角度说,上庄就是它自己,小说第1节对上庄的地形描写,其直观性冲击人的视觉:山大沟深之处,两道山岭交会成了一个巨大的“马槽”,槽之中心即为上庄。上庄枯瘠,可也有极耐旱的植物,小说往往会于不经意间写出几株植物花草,令人难以忘怀,比如:

挡山上一种非常艳丽的花开了,甚至有些喧闹。这花名叫猫蹄蹄花,就像母猪刺一样根系发达,成墩生长,有汤盆那么大,最大的一墩有笸箩大,十分耐旱,再旱的天气,它也会不误节令开出艳丽的花朵。仔细端详,五朵小花攒成一大朵,每一朵小花有一根尖锐的刺隐藏在花蕊中,极像猫爪。花瓣极小,呈紫红色。花茎和叶片都是青灰色,因此,不开花时你看就像是死的。贴近闻闻,香气逼人。其实,还有一种小黄花贴着地皮开得更盛,遍地都是,十分含羞,名叫米蒿,只是被猫蹄蹄花的磅礴气概淹没了气势。

自文化角度说,上庄就是它自己,它有独特的风习、民俗、谣曲、山歌;它更有别具一格的民居窑洞和历史遗迹的“堡子”,这是小说着墨较多、着力描写的地方。上庄再落后,也是传统文化覆盖之地,没有文化,它真是一块弃地。小说写道,“上庄人许多习俗很文化的”,比如“送病”仪式,嘴里念叨着已故亲人的名字,看似迷信,实则表达对先祖绵长的纪念,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因素。上庄再落后,日子还得继续:有时生活并不完全愁云惨雾,农民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和喜乐方式,腊月二十三的“燎疳节”,就充满了一种乡村独有的喜气,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

柴火堆点燃后,大家都在火上跳来跳去,太小的孩子由大人抱着跳来跳去。柴火烧成火籽后,老村长用铁锨“扬五谷花”——铲一铁锨火籽扬上天空,喊一种五谷的名字,天空火星四散,像放礼花一样壮观。如果喊到某种庄稼,扬出的火星明亮繁多,就说明这种庄稼今年会有好收成。所有的五谷喊过来,一堆火籽也便扬净了,落在地上还没有灭亡的火籽,人们便去踩,叫消灭害虫。

这些习俗、文化,还有窑洞、堡子,也许会在某一天消失,这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此意义上说,《上庄记》也是对终将消失的村落文化的一种预先记录。

【注释】

[1]季栋梁《上庄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