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重庆市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为主的可持续控制探索

二、实践——重庆市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为主的可持续控制探索

“人人关爱居住环境,消除‘四害’滋生条件,全民参与可持续控制,共建美丽家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居环境、阻断病媒传播途径是新时代卫生健康的迫切需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提升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振兴战略。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全市常住人口3 205.42万人(2021年统计数据),人口向中心城区进一步集聚,主城都市区人口占65.90%;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占比95.0%;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呈平行峡谷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西北部和中部以低山、丘陵为主。重庆市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开放高地,是重要口岸门户和渝新欧铁路起点,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定位的战略布局,同时也为病媒生物防制带来巨大挑战。首先,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森林植被丰富,水域资源优渥,气候温和,春早冬暖,夏热秋凉,空气湿润、降水充沛,适合蚊、老鼠、苍蝇、蟑螂的孳生和生长。其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变,如兴修水利、砍伐森林、退耕还林等活动打破了原有病媒体-媒介-宿主的生态平衡,病媒生物孳生地及重要习性发生变化。再则,“一带一路”人员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全球化及人口流动增加,容易造成病媒生物及病源的扩散和传播。截至2021年,重庆市仍有疟疾和登革热病例发生。

根据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居环境中病媒生物控制调查数据显示,2015—2017年居民厨房蟑螂若虫、蟑螂活卵鞘、蟑迹、鼠迹、苍蝇的阳性房间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45.0%~60.0%、20.0%~35.0%、25.0%~45.0%、45.0%~55.0%、65.0%~75.0%。厨房蟑螂若虫、蟑螂活卵鞘、蟑痕密度分别维持在0.35~0.50个/m2、0.35~0.40个/m2、0.30~0.40个/m2。根据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标准(2011版),重庆市蟑螂、老鼠和苍蝇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未达到相应标准,亟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提升重庆市农村地区病媒生物防控水平。

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原来以群众运动和行政指令为主的旧模式逐渐显露弊端。各级爱卫工作人员在该项防制工作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裁判员,往往声势大、花钱多、时间短、技术指导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与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暨病媒生物防制为主的体系和模式,现已建立以病媒生物防制项目为主体,采用“政府买单、爱卫办组织、部门间协助、社区参与和动员、专业机构服务、疾控部门技术指导、群众参与”的模式(以下简称“市级病媒生物防制模式”)。

自2016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调整和扩大以来,重庆市每年有几个国家病媒生物监测点(沙坪坝区一直是其中之一)和数个市、区级监测点,监测内容也由原来的生态学监测逐渐发展到生态学监测+抗药性监测+病原学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模式。满足了新时代病媒生物类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需求,发挥病媒生物监测的最大效能,提高以病媒生物类传染病防控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地情况有效的、可持续的新型病媒控制模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