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问题不容忽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明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20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和“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地方政府强化本地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学校健康教育是国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公共卫生领域一项关键的预防策略。青少年生命的准备阶段是健康行为习惯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危害健康行为易于发生的年龄,是最适合开展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全面系统地向他们传播健康知识,可提高其对健康的认识并建立起相应的健康行为。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者Green教授曾指出: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从现在就开始处理、应对各种预期的健康挑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最根本措施,是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治本措施和最重要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专门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强调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学校应当利用多种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科学健身知识、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主动防病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减少、改善学生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它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共同语言、相似生活状况且年龄相近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教育理念是相信同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有能力参与和促进健康。其现实基础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愿意听取同龄人的话而不愿意接受成年人说教。根据传播学理论,同伴教育由于具有较强的文化适宜性、普遍的可接受性、良好的经济性、充分的参与性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戒毒、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预防犯罪、生殖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社区慢性病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在学校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