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一、导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为原则,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对传染病依法管理的科学路径。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疫病防控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对规范和发展疫病预防与控制事业、保护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卫生工作力量薄弱,防治经验不足,党和政府针对危害人民最大的传染病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集中力量控制人间鼠疫、天花、霍乱、结核病、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性病等传染病。破坏阶段(1966—1978年):在此期间,天花被消灭,鼠疫、霍乱暴发得到基本控制,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得到初步控制。但由于“文革”影响,卫生防疫站、防保机构撤并,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工作一度停顿,传染病疫情回升。恢复阶段(1978—1999年):1978年4月,我国重新成立的爱国卫生委员会并提出了“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新时期爱国卫生方针。传染病防治法治建设逐步恢复。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改革的深入,传染病防控进行了战略调整和转变。国家加大对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投入,完善了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和方案;逐年扩大防控范围,广泛开展传染源、宿主、媒介、病原体等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传染病防控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作为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乙型肝炎问题深刻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发布了首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中文版,指出我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患者约占全国人口的7%,约9 300万人,是世界上HBV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2016年第六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总体目标,即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减少90%,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覆盖80%的患者,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死亡数减少65%。2017年7月28日是第7个世界肝炎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Eliminate Hepatitis)”。然而乙肝检测和治疗的低覆盖率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常常受到歧视,乙肝患者疾病经济负担亦比较重。重视乙肝防控,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一环。

为积极应对乙肝防治的严峻态势,国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群患病。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在结合了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后又推出了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提升社会公众和重点人群防治意识。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为疾控、临床、健康教育、媒体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掌握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提供了依据。此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帮助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消除歧视,减轻生活压力。如2010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为消除乙肝患者入学入职受歧视迈出第一步。2016年5月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将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治疗药物谈判价格降低50%以上。2017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慢性乙型肝炎纳入门诊特殊慢性病范围,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减轻了大部分乙肝患者门诊医疗费用负担。随着政策的颁布,各级政府对乙型肝炎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医保服务。除了政策的颁布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指出到2022年基本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其中重点传染病应得到有效防控。随着传染病防治防控的法治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到2030年全民素养水平将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将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