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一、导读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达到18.7%。这个占比远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的增幅,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叠加的趋势明显,并且表现出需求层次多样化的特征。然而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使老年人医养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特别是失能、独居老人医养问题尤其突出。建设完善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重要而紧迫。“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针对如何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早在“十二五”期间就明确提出探索“医养结合”发展的新模式,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同月,国务院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提出应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明确了“医养结合”的概念,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面提出了要求。

在党和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意见引领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医养结合构建多种发展模式。有“养中设医”型、“医中设养”型和“医养合作”型。“医养结合机构”的概念也随之明确。2015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首次明确提出了“医养结合机构”的概念,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机构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服务与医院医疗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十三五”期间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已进入医养结合发展快车道。国家启动了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通过遴选90个试点城市(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2020年全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5 857家,床位数达到158万张。各地医养结合工作扎实起步,以多种形式围绕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提供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

“十四五”时期,更是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专门部署。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创建一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2022年2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5号),要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丰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上不断完善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老人们不只是“活着”,而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