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析
根据柏杨村社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践案例,从内、外部两方面对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各层级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
2.1 外部支撑——新时代下国际、国内、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政策的支持
(1)实施新时代病媒生物可持续防制模式,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策略,到2030年,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2017年,WHO发布了《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指出:媒介控制是预防重大病媒传播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通过适合当地情况的有效和可持续病媒控制来减少病媒传播疾病负担和威胁。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的过程应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有监测媒介生物种群和疾病传播强度的指标,采用与当地卫生体系协调的可持续性好的措施。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均指出:爱国卫生运动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是强化病媒生物防制,要坚持日常防制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提升病媒生物防制能力。
在政策的引领下,重庆市建立了以“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的爱国卫生运动方针。本案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市城乡结合地的井口街道柏杨村社区为示范社区,该社区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策略,建立了“市级病媒生物防制模式”。包含以卫生城区和健康城市建设和巩固为抓手,逐步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开展环境治理、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病媒生物监测,利用监测结果指导社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和自治以及健康教育等。该社区在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果显著。一是建成了适合养老的美丽家园。社区新增室外休闲运动场地、居民纳凉凉亭和公共休闲区,道路宽敞明亮,街前屋后、居民楼道整洁干净,垃圾中转站管理有序。二是通过病媒生物监测结果指导社区和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病媒生物防制整治和自治,连续4年病媒生物密度水平逐年下降。三是通过区疾控和社区居委会的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在病媒生物防制、普及绿色环保、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意在全社区广泛动员居民参与,营造良好爱国卫生运动导向和氛围。
(2)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爱国卫生运动联动新格局。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一是要加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省、市、县各级爱卫办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承担爱国卫生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人员。二是全力保障爱国卫生工作各项经费。各地爱卫会要积极协调地方财政部门将爱国卫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基层爱国卫生机构、单位和个人给予嘉奖,促进爱国卫生工作向纵深发展。
本案例中柏杨村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从人力、财政、技术支持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经费方面,由沙坪坝区财政部门资金划拨和国家病媒生物监测项目经费作双重保障,仅病媒生物防制经费方面,沿袭创全国卫生城区机制,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50万元(78万元用于各镇街重点公共外环境媒介防制,23万元用于购买“四害”消杀药物,49万用于开展病媒生态学国家和重庆市监测项目)。人力方面,沙坪坝区自上而下,区政府、区爱卫办、区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均配齐爱国卫生运动专职骨干,加强和确保上下、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及落实。技术方面,区疾控作为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部门,建立了重庆市首个通过市级验收的病媒生物实验室,先后制定了18种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配备和培养专业骨干,先后到中国疾控、市疾控进修学习,以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水平。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专业公司,选择多年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口碑良好、有信誉的公司,参与病媒生物监测服务。经济效益方面,以柏杨村社区为例,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防制,社区居民人居环境变美了、病媒生物防制水平提高;同时,通过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动员,营造良好爱国卫生运动氛围,人人参与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和减少了大众媒介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以及疾病负担,用较低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柏杨村社区爱国卫生运动仅是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示范案例,其拥有创建全国卫生城区和健康城市、国家病媒生物监测项目的人力、物力和财政保障,具备病媒生物防制强大的技术支撑。但重庆市其他区县,特别是农村地区,爱国卫生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运动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人力、财政、物资等保障,广泛动员、群防群控,构建从部门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
2.2 内在差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战略定位影响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发展模式
(1)需求侧: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丽家园是人民群众的中国梦。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其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增长,我国人居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改善人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共建美丽家园则是人民群众的中国梦;也是我国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健康福祉和社会文明和谐,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立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的系统工程,更是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民生工程,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既要坚持问题导向,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更要坚持群众视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热情参与。同时,要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建立起包括政府、部门、技术力量、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相关各方在内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多元体制机制。解决好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家园美化绿化、道路硬化、病媒生物防控等突出人居环境问题,努力实现美丽家园建设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供给侧: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防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媒介生物防控、改革开放后的媒介生物综合治理以及新世纪的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爱国卫生运动的病媒生物防制的供给侧也从第一个历史阶段的人民政府、中央和地方防疫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逐渐发展扩大到爱卫办及其他各级行政部门、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行政部门,第三个阶段更是将疾控部门和专业服务公司作为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和支撑的供给侧。不同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供给侧结构也在发生改革和变化,以顺应和满足该时期工作需求。目前,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病媒生物防制的供给侧主要由市、各区级区人民政府、爱卫办以及各行政部门、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行政部门,疾控部门和专业服务公司组成。以实现多部门参与的供给侧模式,自上而下,主导、部署和落实,引入技术和购买服务,积极发动群众,真正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虽然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前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区级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多部门协调配合较差、职责分工不清晰,街道、社区、村委会工作落实不到位;病媒生物防制机构及网络仍需完善、病媒生物监测、控制技术和策略创新研究不足、专业公司服务不到位;还需进一步拓宽渠道保障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防制经费投入;供给侧未能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等。
当今,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和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正视爱国卫生运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人居环境需求的向往。与时俱进、不断解决、更新和完善,进一步加强各层级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积极探索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丽家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早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