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析和展望

三、评析和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全球化、气候变化、城市化、杀虫剂抗性及生态环境变化等自然、社会及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重庆市病媒传播疾病呈现出一些新的流行态势,爱国卫生运动中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面临着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持的双重挑战,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部门间协调障碍,分工混乱,不能很好地落实;病媒生物防制机构及网络仍不健全;经费短缺;未能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病媒生物防制;病媒生物产生抗药性;病媒生物监测、控制技术和策略创新研究不足;城市化为病媒传播疾病流行提供便利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及病媒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与综合治理策略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标准体系和控制规划,完善防控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我国第一个病媒生物控制法律文件是由全国爱卫会、原卫生部制定并颁布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为全国城乡病媒生物治理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法律方面的指导,明确了病媒生物防制的规范化要求与各部门分工,但是重庆市当前病媒生物防控相关规章制度、标准体系、控制规划及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各方责任落实及督导考核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以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为基础,切实推广及落实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当前我国病媒生物控制遵循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基础上的可持续控制策略,病媒生物综合治理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时因地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可持续控制策略是基于可持续控制的理念,开展及时、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对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作出切实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规划,综合、有序地选择环境控制技术和措施,始终实施监测指导下的病媒生物控制和管理,目标是将病媒生物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综合治理强调多种方法的结合,而可持续控制更多的是关注可持续性,关注当前的方法对于今后媒介控制的影响,病媒生物综合治理为可持续控制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落实可持续控制策略的具体体现。虽然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已提出多时,但实际工作中的媒介生物控制并未过多考虑方法的可持续性及当前方法对今后的影响,重庆市需进一步加强策略的推广及执行力度。三是强化人力资源、经费及设备设施投入。针对重庆市当前病媒生物监测及防控人、财、物相对匮乏的问题,应建立媒介防控队伍建设及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专业机构、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病媒生物控制的可持续性。四是将专业防制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组织实施架构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爱卫会为政府协调机构,疾控部门为技术支持部门,专业公司为服务机构,社会各界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病媒控制。当前,重庆市部分地区关于病媒生物危害性及防控的宣传教育不足,部分公众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不到位,爱国卫生除害防病行动的全民参与度不高。所以,应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除害灭病活动。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鼓励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服务行为,真正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五是解决病媒生物抗药性。当前,由于杀虫剂的使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病媒生物杀虫剂的抗性问题日益严重,对病媒传播疾病的防控构成极大挑战,一些原本得到控制的病媒生物,如臭虫等,重新出现并威胁居民健康。重庆市应该通过药剂标准化、器材标准化、试虫标准化,并对监测点进行过程质量控制,为杀虫剂抗性治理、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数据。

病媒生物仍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长期存在,针对病媒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重庆市应正视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依照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全面推进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方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减少媒介对人类的骚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媒介的敏感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