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生结核病防治同伴教育模式探索

二、实践——学生结核病防治同伴教育模式探索

肺结核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具有传染性强、感染率高和患病率高、生物学难治愈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耐药、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移民等情况的加剧,结核病在全球出现“复燃”趋势,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结核病患者80%分布在农村,结核病已成为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农业人口约占2/3,结核病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普及不够。

中学生居住相对集中,接触密切,一旦发现结核病,若处理不当,易造成流行;同时,中学生正处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黄金时期,可塑性较强,便于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应将学校健康促进作为基层卫生保健资源加以开发,学生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健康行为的形成可以影响两个家庭两代人,事实上起到更广泛的健康教育作用。由此可见,在校学生应作为结核病防治教育的重点人群。

2007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与健康教育团队在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资助下,基于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和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实际情况,尝试在重庆市某库区县中学应用同伴教育模式开展结核病防治应用研究,探讨同伴教育模式在贫困地区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