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巴新卫生援助展望:提升卫生合作能力和水平
中国对巴新卫生援助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加强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合作、多领域支持巴新卫生系统建设、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政策引领、加大全球卫生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国际卫生合作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对巴新卫生援助的优化路径。
一是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卫生援助效益。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权责一致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方式,加强重点环节监管,提升援外卫生项目管理实施水平。建立系统完善、公正独立的援外卫生项目评估机制,制定科学规范、完整有效的评估标准,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加强评估结果应用。根据自身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修订和完善对外卫生援助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运行现代化的援外统计信息系统。
二是加强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合作,多领域支持巴新卫生系统建设。中国可以结合自身相对优势,在人口、母婴健康、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等领域加强与巴新的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合作。从WHO卫生系统模块框架来看,巴新的卫生系统已初具雏形,但是现有数据指标表明其卫生系统存在诸多缺陷。中国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多领域、多角度支持巴新卫生系统建设。例如,发挥援外医疗队临床带教作用,提升巴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巴新需求为导向加强人力资源合作;通过医药企业“走出去”和传统医药合作提升巴新药品供应能力。
三是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政策引领,丰富对外卫生援助的参与主体。首先,鼓励国内民间社会组织发挥资金优势,共同支持中国对巴新卫生援助项目的持续推进。需要完善民间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对卫生援助方式、途径、管理体制、资金运作与人员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建议对从事卫生援外工作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海外工作获得的薪酬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减少双重征税,鼓励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投身对外卫生援助工作。最后,探索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可以采取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共同出资的模式设立公益基金,对外以民间社会组织的形式开展工作,而政府可作为监督机构,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
四是加大全球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加大对全球卫生人才的储备,在卫生、外交、管理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过硬业务本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卫生援助提供强大、优秀的后备力量。一方面,可以推进国内高校全球卫生的学科建设,依托高校建立全球卫生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培养公共卫生国际职员,均是培养全球卫生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引领作用的全球卫生人才,提升其在跨文化背景下参与多边卫生援助的管理、谈判和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