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评估——同伴教育模式在学校结核病防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
2.1 定量研究
随机抽取4所乡镇完全中学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共1 6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肺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以及对肺结核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肺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31.1%,其中“肺结核人应转诊到哪个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治疗和管理?”“治疗肺结核病的关键措施”和“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3条结核病特定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4.4%、50.3%和37.5%。调查对象肺结核病相关态度正确率为56.0%,87.9%的学生愿意了解有关预防肺结核病的卫生知识,74.7%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知道的有关肺结核病知识介绍给他人,70.3%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有18.8%的学生并不认为肺结核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且有65.5%的学生不愿意与肺结核病人来往。调查对象肺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为40.9%,只有10.1%的中学生主动了解过肺结核病相关知识,有64.2%的中学生在知道周围人患肺结核后,没有想到要主动找医生检查。调查对象最想通过医生讲座与咨询(64.5%),广播、电视(56.4%)和学校健康教育课(53.6%)获取肺结核病有关知识;最想了解的肺结核病相关知识依次为肺结核病人的主要症状(71.6%),肺结核病的危害(71.3%),肺结核病的主要预防手段(70.8%)和预防肺结核病的基本知识(70.7%)。
图1 学校预防结核病同伴教育活动技术路线图
2.2 定性研究
包括对8组学生(每组6人)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对县教委分管领导、县结核病防治所领导、学校分管领导和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或校医共14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主要从需求调查、学校管理政策、学生对同伴教育的认识、同伴教育者的来源、同伴教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分析方面了解在库区中学生中开展预防结核病同伴教育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需求调查。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同学的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发现有近1/4的受访同学表示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结核病,大多数同学都不清楚结核病的发病原因,一些同学表示“晓得它是种病,但不晓得具体是什么情况”。无论同学还是学校老师对结核病的重视程度与警惕性都明显不足,他们认为“这个病(结核病),现在应该都很少了”“没人得那种病”“早不是防治的重点了”。
(2)学校管理政策。4所学校的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自己结核病相关知识缺乏,但4所学校均未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结核病防治相关宣传教育活动缺乏,希望得到更多的相关培训教育,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各校领导和师生均表示,希望可以通过学生自行组织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同意在结核病防治同伴教育活动中使用学校的操场、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等基本设施,尽可能为项目开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3)学生对同伴教育的认识。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同学们对同伴教育的了解不多,信息不足。但在向他们明确介绍同伴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程序后,大部分学生反应热烈,愿意尝试同伴教育者(小教师)角色,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同学服务和提高自身能力。
(4)同伴教育者的来源。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同学的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得知,同伴教育者可以通过学校公开征募,自我推荐,班主任和同学推荐等方式从本班同学中选出。在与同学的座谈中,不少同学对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表示愿意通过该项目活动为同伴服务,愿意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参与同伴教育培训和各类宣传活动。
(5)活动时间和场所。同伴教育活动时间主要为课余时间,团队活动课和班会课,不会对日常教学造成影响。同时,本次研究对象为初一和高一学生,学业压力相对较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本项目活动。场所可在教室、宿舍、街道等活动对象方便之处。校方亦乐意为活动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备,如微机室,校广播等。
(6)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分析。项目组成员由高校、医院和结核病防治所从事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治、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多领域、多学科专家组成,具有丰富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和同伴教育实践经验。同时,本项目得到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实施性研究经费资助,能保证问卷、培训教材、宣传资料的编制及印刷,仪器购置,提供培训经费以及为有关方面提供一些物质奖励的可能性。
通过需求评估,了解到库区中学生对肺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有迫切需求,在库区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同伴教育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