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抱成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换新颜

3.改革抱成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换新颜

3.1 卫生资源大幅增加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池”模式作用的不断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同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乡镇卫生院大楼宽敞明亮,大楼前的院坝干净整洁,病房和设备经过统一规划、更新换代,服务机构离家越来越近,费用越来越低,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以某卫生院超声科10年变化为例,彩超设备已经更换了四代,现在这台从德国进口的全英文屏彩超设备,清晰度和精准度都非常高,“资金池”建立之后,乡镇卫生院不用专门跑资金、跑手续,很方便地就借钱建新楼,买新设备。现在,患者越来越相信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技术越来越好,收入也不断提高,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卫生管理中心已累计安排使用“资金池”内资金近5亿元,集团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所、撤并乡卫生分院 21所,集团成员单位在配齐基本医疗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均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数字化影像系统等设备,不仅领先于周边区县,即使与江浙地区同等级医疗机构相比也毫不逊色。除此之外,“资金池”内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人员培训和保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2020 年,成员单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较2009年分别增长 1.18倍、3.38倍,全科医生从2008年的 0名增加到了2020 年的128名,同时,集团在2020年选派83人到上级医院进行专科进修学习,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3.2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向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横向医联体,促使集团成员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明显,为整个集团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前是单兵作战,基础太弱,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稀少。现在靠着“资金池”的作用,卫生院发展劲头足,服务能力强,基础疾病、简单手术都可以完成,村民的很多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资金池”对卫生资源的有效规划配置,同样带动了基层医院业务量的提高。2009—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年住院人次数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7%、11.3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量、收入水平提升明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做细做实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上下联动,龙头单位对基层医疗机构学科共建、技术帮扶,让基层的学科强起来,基层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实现老百姓“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乡镇就医比例连续多年超过 72%。

3.3 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

实行绩效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推诿病人的现象有极大改善。绩效考核政策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培训进修,改变了以往医务人员不愿参加培训以及应付培训的问题,改善了培训效果。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医师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新的绩效机制实施后,在 2018 年,全县基层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前的26%增加到41%,基层人员教育培训支出经费达380万元;医务人员年收入达12.08万元,较改革前增长5.6倍。近年来,不仅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以每年近2万元的增幅增长,集团每年还会落实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特殊人才补贴,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新的绩效激励机制,将监管职能高度整合,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动力和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4 群众就医满意度逐步提高

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升级更新,当地居民越来越相信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认为设备并不比县医院差,同样能把病看好,特别是基层医院报销比例非常高。以R乡乡镇卫生院为例,城乡居民医保报销起付线为100元,报销比例高达80%,如果换作二级医院,起付线则为300元,报销比例仅60%,所以现在一般的疾病甚至一些手术,大家都愿意选择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后,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现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接近的优质诊疗和检查检验等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在完成规定的健康管理项目基础上,还可免费做胸部数字化 X线检查;基层统一购置、配备有公共卫生工作常备检测仪器和治疗常规疾病药品的救护车,每周进村入户上门送医送药,农村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健康管理服务。基层改革后,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