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评价——学校预防结核病同伴教育实施情况

3.过程评价——学校预防结核病同伴教育实施情况

3.1 同伴教育者的挑选

同伴教育是否能成功实施与同伴教育者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和培训合格的同伴教育者是同伴教育计划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1)同伴教育者的选择方法。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可采取以下方式:征募志愿者、自荐、推荐(询问、问卷)、老师推荐、观察、干预人员到现场观察、考核、培训之后进行考核。选拔程序为:调查学校公开征募→自愿报名→初筛→面试→择优录取→培训→择优上岗。本项目采取调查学校公开征募,自我推荐,班主任同学推荐等方式,每个班招募4名学生(男女生各2人)作为同伴教育者。

(2)同伴教育者的挑选原则。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筛选的主要标准是同伴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否有充分的业余时间接受培训和开展活动,具体为:①受人尊重,在同学中有一定威望;②有责任心、自信心,积极、热情、愿意为同学服务;③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投入该项工作;④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召力,语速适中,语调有抑有扬,条理清晰,能突出主题和重点,音量适度,吐字清晰,有停顿,能控制讲话的节奏;⑤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和较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包括反应能力、询问、倾听、反馈技巧,能认真倾听听众所提问题,不随意打断对方讲话,并以适当的语句澄清问题,以友好的非判断性的态度给予耐心解释和帮助分析,会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加强人际互动效果。

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的素质外,同伴教育者还要注意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各种交流传播技巧;有同情心、能理解和体谅他人,尊重别人;善于学习和总结,热心公益活动;知道从哪里获得支持和信息,不带道德评判和任何倾向的态度;不试图替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3.2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

同伴教育者要充当同龄人中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学习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不仅影响到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和观念的精准性、全面性和技巧性,影响到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信任和对知识观念的吸纳、内化,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最终效果。而且如果受教育者所提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准确回答,同伴教育在解决教育对象切身问题和敏感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就难以有效体现。因此,培训合格的同伴教育者是培训的最重要目的,可以减少同伴教育项目的费用和培训工作量。

(1)培训目的。对同伴教育者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①明确作为同伴教育者需要拥有的知识、态度和技巧,如了解有关结核病的基本知识,探讨学生对结核病的看法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懂得预防结核病的方法,不歧视结核病人,学会开展同伴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等;②意识到自己作为同伴教育者的重要性,不仅能更好地协助教师,帮助别人,并且拥有同伴教育者的素质会使自己的未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

(2)培训原则。同伴教育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可循。同伴教育者没有必要成为专家,但是需要了解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不断更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同伴教育者的培训尽量做到准确、全面、精炼、灵活生动。

(3)培训内容。对结核病同伴教育者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学校预防结核病相关政策和法律、学校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策略、中学生开展结核病同伴教育方法和技巧等。

(4)培训师资。邀请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相关老师和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的有关专家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培训。

在培训期间和培训结束后向同伴教育者及其所在学校发放的材料有:《学校预防控制结核病培训材料》《学校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册》、预防控制结核病核心信息、《防治结核病(学生版)》宣传画册、防治结核病VCD资料、课程表、笔记本、2008年防治结核病日历、《控制结核、人人有责》折页、致家长的一封信等。

(5)培训效果。培训前后对48名同伴教育者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测试评估。结果显示,同伴教育者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的知晓率由培训前的48.8%提高到培训后的86.7%;所有同伴教育者(48/48)均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并均有信心在自己所在班级中开展好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绝大多数同伴教育者对培训教材内容和培训方法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培训收获较大或非常大。同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培训中,形式应更加灵活多样化,应进一步加强互动式、讨论式教学,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适当延长培训时间。

3.3 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

要求同伴教育者接受培训后开展1个月的结核病同伴教育活动,活动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活动具体方式灵活确定,活动内容主要是传播预防控制结核病的核心信息,活动方法主要包括:结合主题班会进行结核病防治课堂讲授、发放防治结核病的各种宣传材料、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播放防治结核病VCD影像制品、组织同学办黑板报和手抄报、组织结核病防治知识竞赛、组织“3.24”签名活动等。在活动开展期间,下派1位项目组研究成员到现场对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全程指导与评价。

在1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活动中,各班同伴教育者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班会课,团队活动课进行结核病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共计开展宣传活动80余次,见表2。

表2 同伴教育者开展预防结核病活动情况

注:A校为同伴教育组,C校为同伴教育+常规健康教育组。

3.4 目标人群参与同伴教育活动情况

本次同伴教育干预活动的目标人群主要为干预班内同学,一些同伴教育者还将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范围扩大到了班外同学、家庭及邻居。干预期间,同伴教育者主要开展了15项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同学们对这些活动的参与情况见表3。大部分目标人群在干预活动中表现积极配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更多的知识。

表3 目标人群参与预防结核病活动情况

注:A校为同伴教育组,C校为同伴教育+常规健康教育组。

3.5 项目监督者对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的评价

在1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活动中,下派1位项目组研究成员到现场对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全程监督、指导与评价。在同伴教育活动过程中,监督者对活动内容的准确性、活动时间的掌握情况、活动现场气氛的活跃情况以及同伴教育者态度的亲切程度进行评分。每项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具体评分结果见表4,显示项目监督者对于同伴教育者的评分较高,但其中时间掌握情况和现场气氛的活跃情况得分相对较低。

表4 项目监督者对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情况评分(x±s)

3.6 目标人群对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的评价

同伴教育活动结束后,设计问卷让目标人群对同伴教育活动10个方面内容进行评分。每项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结果见表5,显示目标人群对于同伴教育者的评分均超过一般水平(3分),尤其是对同伴教育使自己更好地掌握了有关肺结核病知识和同伴教育者的教学态度的评分较高。

表5 目标人群对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情况评分(x±s)

3.7 目标人群对同伴教育活动的总体印象与建议

调查发现,不少同学认为同伴教育形式很好,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大家都表现得很活跃。有的同学写道:“同伴教育方式蛮好的,让同学没有压抑感地接受了这个知识,也锻炼了同伴教育者的胆量”;还有的同学写道:“同伴教育很有特色,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预防结核病的知识,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同学们除了表达对本次活动较为满意外,还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如有的同学提到:“同伴教育对我们农村的孩子很有帮助,希望以后能多开展一些同伴教育活动,把形式搞得再生动一点就好了”;还有的同学提到:“还需要大范围宣传,不能只限制本班,还应扩大到所有朋友”,“希望能够传播到家里,让家人也来分享”,“将同伴教育在社会广泛宣传”,“让宣传活动的形式更多样些,内容更丰富些,多了解同学们之间的看法,让讲解更浅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