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改革运行成效
2.1 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优化,人力结构合理化
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以前,垫江县中医医疗卫生资源虽然在总量上能基本满足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但在结构、层次上分布不尽合理。医护比例失衡,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优质的中医药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待改善,有效性、经济性和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中医医联体的建设,垫江县在中医学科建设与双向转诊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康庄大道。至2020年底,全县拥有中医医疗机构达74家,中医床位1 463张;全县26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均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成国家中医药健康管理示范社区1个,特色乡镇卫生院10个,示范村卫生室100个,扶持民间医药特色技术10项;县中医药人才层次持续优化,中医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9人,拥有国家基层名中医1人、重庆市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名中医3人、县名中医25人。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化、医疗水平现代化、医疗服务人文化、医疗消费低廉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需求。
2.2 中医药经费投入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
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以前,垫江县的中医药卫生经费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均卫生事业费与主城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各村卫生室的硬件设备还有待购置和进一步更新,县级医疗机构负债较大。此外,垫江县卫生信息化水平较低,卫生信息部门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缺乏统一的规划,信息化建设资金、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信息化效率低下,居民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存在许多困难。
垫江县在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的进程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为各村卫生室配备三大件中医诊疗设备,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诊疗费用,提高了就医满意度。2020年底县中医院医技综合楼和外科楼、内科综合楼项目完成投资,分别为2亿元、1.2亿元,新增业务用房面积分别为3.3万平方米、2.7万平方米。在城乡医保政策中,县中医院中药院内制剂全县流通使用,将中医药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县中医院报销起付线降低5%,两家三级医院按二级医院标准收费,累计让利群众逾2.76亿元,真正显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提高中医医务人员劳务费用,将不低于10%的卫生工作经费用于中医药高级人才津贴。随着垫江县中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开展“互联网+”中医药诊疗康复保健服务,建立了以移动通信手机为终端的中医药公益保健服务平台、执业医师电子处方平台,打造出覆盖26个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系统,积极推进“治未病”产业发展模式,使“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于社区和居民。
2.3 中医药企业不断融入市场,新产品研发能力提升
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以前,垫江县医药制造生产企业少,规模普遍较小,且融资能力不强。另外,健康服务型企业服务意识不到位,竞争意识淡薄,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占领市场的实力欠缺。
垫江县适时出台《促进社会办中医工作试点方案》,坚持政府引导,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天圣制药集团和太极集团两家大企业,带动中医药种植产业、生产零售产业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同时鼓励各类规模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等产业,使民间资本成为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主角”。按照“优势产业引导、工贸园区承载、骨干企业带动、重点项目支撑、政府服务保障、全面创新促进”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药生产加工基地,2019年底实现全县中药产业总产值25亿元。建成石岭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制药企业5家;成立天圣制药研究所,研发新药产品17种;投资1亿元建设渝东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医药仓库、物流配送及辅助用房1.2万平方米,每年新增医药仓储配送额10亿元。
2.4 多业态融合发展,中医健康服务产业链日趋完善
以前,垫江县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不足,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导致新产品开发滞后,竞争能力偏弱。中医药健康服务只能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与普通中医医院的功能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相对独立的中医护理和康复服务机构很少。中医药文化产业输出、中医药保健生态旅游、中医药养老对外服务都还处于较低层次的起步阶段。
改革后,垫江县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建设已步入正轨,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参与,已经构建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链。中医药种植、养生、保健、养老、旅游等各类产业有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逐渐丰富与完善,产业结构日益均衡。同时,垫江县政府积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引进现代先进技术,创新中药产业多极增值机制,开展产品标准化研究,为中药种植及加工生产创新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