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中设养”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比较

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中设养”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比较

“医中设养”型医养结合方式是在医疗机构下设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机构,通过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整合医疗资源,在医疗机构内设置养老床位或病区,促进其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型服务机构或是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下设养老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和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卫生服务中心均属于典型的“医中设养”型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创办的医疗机构级别不同,二者在实践上也有一些差异。

图7 基层医疗机构“医中设养”综合照料平台

从外部支撑看,制度推动“医中有养”整体良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深化医养结合,打造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重庆市建立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健康养老格局,推进了医疗与养老的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机构和增设老年科能有效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青杠护养中心建立了“养老区—慢性康复区—重医附一院本部养老区”的内部循环转运机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区域调整,实现内部转运无缝连接,为老年人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医护团队提供全面的“医、护、养”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缓解老人病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医养服务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对老年人的医养服务抚慰了老人,提高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201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重庆公立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资金主要为政府投入的民生工程,为了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让更多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就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来说,生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在吃饭、穿衣、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求表现为老年人对健康长寿、希望病有所医、晚年身心完好发展的期望;社交需求表现为老年人在晚年需要家人、朋友和他人的关心与陪伴,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减少自身孤独感和寂寞感;尊重需求表现为老年人依然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敬与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为老年人希望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他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和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部在运营中健全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养、防、治、护、安”(即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满足入住老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从内在差异看,“医中设养”机构养老服务满足了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服务需求的差异性是因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不同选择偏好而产生的。医养服务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是指不同的消费或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具有消费不同等级医养服务的消费需求。差异性和层次性需求是建立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个人消费偏好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个人成本与收益比较的基础上。因此,重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中设养”机构养老服务的定位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满足老人医养服务需求的层次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提供的是“全方位医养服务”。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养护中心规模大,有院本部医疗专家团队,能够对老年人的多种疾病进行治疗,并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有专业的护士团队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全过程照护。有专门的康复科、康复室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在养生服务方面,养老机构不仅开展养生讲座为老人讲解中医养生理论,还设立中医科、针灸室、熏蒸治疗室等开展特色保健项目,机构还配有营养师和心理师关注老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避免老人营养不良、慢性病和心理疾病。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部是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的老年科,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定位和本身拥有的医养资源来说,中心医养结合部提供的是“基本医养服务”,相对于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开展的医养服务范围较小,但通过有效的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也能很好地满足老人基本的医养服务需求。这种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中设养”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同定位恰好满足了老人医养服务需求的层次性。如果老人本身照护需求高或追求较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关注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品质化和专业化,可选择“全方位医养服务”;如果老人主要的诉求为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和部分养护需求,则可选择“基本医养服务”。二者都能很好实现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