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概论》简介
《中国武术文化概论》这本书是由.旷文楠等著创作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共有94章节
1
现代体育科学丛书
顾问:李梦华 黄 中 张彩珍 康振黄 主编:胡晓风 周西宽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启伟 文 超 王汝英 邓宗琦 白春育 ...
2
出版说明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与之相比,理论研究工作却显得薄弱。我们有几百个世界冠军,但没有一套反映现代体育科学成就的书...
3
序
徐才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即将拉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武术文化概论》问世,可以说是献给亚运会的一份宝贵礼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采的武术,第一次登上亚运会的舞台,在国际...
4
目录
目 录 现代体育科学丛书 出版说明 序 一、导论 二、武术文化形态 (一)原始武术文化形态 1.两个先决条件 2.自觉意识与武术原型活动 3.多位一体的原始武术...
5
一、导论
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是一枝奇葩。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种文化形态,...
6
二、武术文化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一切认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我们所知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必然性,而这种必然又往往体现于许多偶然性之中,因而概然性因素在事物发...
7
(一)原始武术文化形态
研究原始武术文化形态,实质上是探讨武术的萌芽问题。 回归到几万年前或更遥远的史前时代去追溯武术发生的根源,显然绝非易事,因为萌芽期的武术不是由今天武术中诸如技法...
8
1.两个先决条件
(1)产生武术的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完善 物质是人类从事武术活动的必要条件,假若人类没有肌肉骨骼,没有格斗的神经冲动,武术实践就不可能完成。生物体以蛋白质的存在形式...
9
2.自觉意识与武术原型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化,人的感觉和意识变得丰富深化起来。在人和自然的实践关系中逐渐萌生并分化出人和自然的认识关系,即自觉意识的产生。这种自觉意识一旦在...
10
3.多位一体的原始武术文化形态
原始武术文化形态基本上属于自然武术形态,是我们祖先尚处于低级开发阶段的产物,与先民低能量开支和原始思维方式相适应,因而它还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作为人...
11
(二)准武术文化形态
人类由自然的、无意识的武术行为到有意识的武术行为是一个文化形态上的质的飞跃。但是,由原始武术文化形态到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渡形态阶段,我们可...
12
1.武术形式的初步形成
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标志,它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中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武术文化形式。当然,这种分离的过程是相当缓慢...
13
2.武术意识的出现
前已指出,原始社会中从本能的攻击活动及生产、狩猎活动过渡到武术的原型活动,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中间,自觉意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自觉意识,就不...
14
(三)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
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武术文化体系本身的完善,二是武术中积淀的传统文化日渐丰富、凝重。...
15
1.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
(1)武术器械的完备及其与兵器的分离 宋代以前,所谓的武术器械实际上与兵器并无很大差异。宋代“十八般武艺”的形成,才是真正武术器械的出现。“十八般武艺”不是兵家...
16
2.武术对传统文化的具体显现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政治伦理、释道儒玄、兵农医艺、日用百工等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
17
三、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
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武术是民族体育花坛中的一株奇葩,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武术之所以能有强烈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和迷人的神韵,更根本的原...
18
(一)道家哲学构成中华武术思想基础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总的发展模式。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
19
1.道家本体论是中华武术思想认识论基础
哲学范畴的本体论,基本内涵就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道家有关本体论的论述,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均成为武术思想认识论...
20
2.道家“反者道之动”构成武术战略思想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命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老子的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中,成为武...
21
(二)《易经》哲学在武术中的运用
《周易》为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据《史记》载: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伏羲为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画八卦之说表明《易经》发源于远古。至殷周之际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
22
1.《易经》阴阳辩证观与武术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的思想。《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说文》解...
23
2.《易经》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与武术理论
《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从人类两性及动物雌雄、昼夜、寒暑、日月等等现象确立阴阳化生万物的观念,并用“_”代表阳,用“__”代表阴,由此组合成八卦以作为...
24
(三)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
和阴阳哲学一样,五行学说也是古代认识世界、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一种学说。五行学说产生很早,殷末的《尚书·洪范》中即有五行的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25
(四)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仅因具有保健、技击、陶冶性情和修养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而吸引着千百万人们对它产生浓...
26
四、古代兵家与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兵家”,主要指对军事的研究与著述,是古代战争文化的集中体现。早在汉代学者对先秦古籍的整理分类中即有“兵家”一类。《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已53家,...
27
(一)兵家与武术的同源与交流
中国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带有鲜明的技击性,这一基本特征使武术与军事在根本性质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考查原始时期人类技击的萌芽,可以发现原始的生产、战斗、教育、祭祀...
28
(二)先秦兵家与武术文化的形成
先秦时期的殷周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从形成走向初步成熟兴盛的时代。西周以后的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从封建大一统的观点来看是战争频仍的乱世,而从社会发...
29
1.战争方式的演变与武艺的发展
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我国古代殷商时期即以车战作为战争的主要方式。殷代的战车已与周代战车相同:独辕两轮,四马驾挽,车上的甲士多为三人.一人居中驾御战车;一人居左,...
30
2.先秦兵家对武士选拔与训练的重视
在兼并激烈、争战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均极其重视军事武力。《孙子兵法》一开始便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特别是春秋以后以步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