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与少林寺家族组织
民间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说,然而少林寺与中国武术是否有人们通常以为的一种渊源关系,大可怀疑。有关少林武术的传说多半出于杜撰,如清代少林聚集志士在庙中习武以图反清复明,因此两度遭到清军剿杀,庙宇也化为白地一说,便纯属子虚。少林作为禅宗祖庭,为清代诸帝所重视。康熙为寺院亲书匾额,迄今仍高悬山门。雍正时少林寺曾进行了清代最大的整修工程,雍正不仅亲览寺图,还特命河东总督王士性主持其事。乾隆亦曾亲临少林,夜宿寺内,并为少林写下了五块匾额和四副对联。这些都有足够的史实依据。少林有武术毋庸置疑,但少林武术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宏富。佛学称“内学”,佛教经典称“内典”,佛家从来称佛教以外的宗教为“外道”,而武林中却称武当为“内家”,称少林为“外家”。其说虽本于武当重练内,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少林重练外,勇猛疾狠,硬攻直上,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大量被划归少林一系的拳种真为少林所创,那么这些拳种本体及其传人是断不会接受“外家”这么一个称呼的。然而,这一称呼在武林基本上已是约定俗成。《清稗类钞》云:宋太祖曾“立庙于少林,藏其拳术秘本。”这是武术传进少林而不是传出少林。明俞大猷《正气堂集·诗送少林僧宗擎有序》云少林连棍法也失传,以致要由他来传授。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提到不少当时著名的拳法和器械,也提到了少林棍,却没有提到少林拳,这说明至少在戚继光时,少林拳尚没有那么大的名声。历代多有游客到少林寺,然而并未遇见有出色功夫的武僧的记载。著名武术史考据学家唐豪,不仅考据出遍布南北众多的少林寺“多是天地会洪门的伪托”,甚至考出所谓“十八罗汉手”、觉远七十二手”“都是清季洪门拳家附会到少林身上的”。(唐豪《少林拳法秘诀考证》)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少林没有武术,少林对中国武术的形成毫无贡献。少林有武术无庸置疑,但它和中国武术整体并非源与流的关系,而只是这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少林僧兵和少林武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禅宗世俗化的结果。世俗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组织形式家族化。少林寺“僧众之间是仿照家族形式组织,按其师徒间法子、法孙的关系,好像宗族一般。”(赵宝俊《少林寺》66页)。登封民谣有“少林土地大无边,北过黄河南越山。”少林寺土地最多时达八百余顷,还有碾房、仓库、豆腐房等,俨然为一个宗族大庄园。这样一个宗法实体,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当然需要僧兵和武术的维护。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便云:“尝考海内无武僧,惟少林称者,重护教也。”一针见血,可为明证。
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大系统主要是由宗法社会的特点规定使然而最终形成的。亦可以这样说,没有宗法的社会大背景就没有现在意义和现在面貌的中国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