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震动着社会,武术文艺作品尤其如此。明人蒋大器《三国志演义序》说,罗贯中这部书编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誉录,以便观览。”《水浒》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不仅在普通百姓中流传,而且得到不少知识分子喜爱。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嘉、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各一部”,而李贽则把《水浒》和《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内的“五大部文章”。至于《忠烈侠义传》对社会的影响,当时就有人用“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歌声”(《平昆论》)一句作描写。武术文艺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对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明清小说对我国传统武术界的影响至深。这首先表现在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方面。明代军事家何良臣《阵记》中说:“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十氏焉,惟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祕也。”可见,在历代相传的诸家剑法中,刘备的“顾应法”有突出的地位。“顾应法”的内容未见史载,《三国志》中基本上没有提到刘备的武艺,倒是《三国演义》有不少关于刘备在战场上使双剑的描写,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小说家的虚构。即使刘备有一些武功,恐怕也不大可能成为某门派的开山之祖。刘备的“顾应法”之类传说应该说是后人伪托之作。之所以要伪托刘备,极大的可能是受了《三国演义》描写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关羽以善使大刀而闻名。而事实上,历史上的关羽并不使用刀,《三国志·蜀志》写他斩河北名将颜良时是“刺良于万众之中”,可见关羽使用的兵器是矛或戟。出土的三国时期的文物中,没有发现当时有供骑兵使用的大刀,而只有步兵使用的环首刀。但是,关羽的“大刀”在武术界影响极其深远。四川民间武术界称关羽的春秋偃月刀为“关公十八刀”,奉为“大刀之祖”。明代五圻《三才图绘》中说:“关公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茅元仪《武备志》中说:“刀见于五经者八种,今所用惟四种:偃月刀、短刀、长刀、钩镰刀。”可见,后人伪托的“关羽刀法”,在历代武术家乃至兵家的心目中,均已成为几乎无可怀疑的事实。
《水浒》的武艺描写对我国传统武术技术与风格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后世不少拳派往往附会梁山英雄。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燕青拳派”,就托名浪子燕青所传。天津有一个小拳派,主要套路是“一百单八式”,每一式用一个梁山人物的名号命名,号称集梁山英雄拳法之精萃为一家,故又称“水浒拳”。此外,诸如燕青棍、行者棍、醉打山门棍、鲁智深禅仗、武松脱铐之类的拳械套路,南北各地随处可见,显然它们都是受文学描写的影响。
明清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也给予传统武术界以积极的影响。《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结义的行为从形式到内容,几乎为旧时代武林人物所一致推崇和模仿,各个武术派别也通过“结义”的方式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水浒》中的侠义精神,给后世的武林集团及其反抗斗争以极大的鼓舞。李自成和洪秀全都自称为“奉天倡义”,宋景诗发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号召,太平天国的旗帜上有“顺天行道”字样,义和团的旗帜上也写着“替天行道”。反清的秘密社会组织天地会、洪门都把成员聚合的会场叫作“忠义堂”。另外,一些起义领袖还把水浒英雄的姓名、绰号作为自己的名号,如清代道光初年桂阳一万余人掀起反抗运动,其头领就号称“宋大哥”;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也曾自号“小宋公明”。
令人惊奇的是,明清小说甚至直接影响到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清刘《五石瓠》说,张献忠“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张德坚《贼情汇纂》说,太平天国的策略,“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清末醒醉生《庄谐杂录》转述胡林翼的话说,草泽英雄、武林中人的“奇谋秘策”,“全以《水浒》为师资”。文学作品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可从这里窥见一斑。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的物质手段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性语言。小说中运用语言艺术来标示武术的具体动作,增强了武艺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得到传统武术界的认同。明清武术的动作和套路,许多都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多是从文学中借鉴的。象“白猿出洞”、“彩凤凌云”、“意马悬崖”、“双峰拜日”、“犀牛望月”、“青狮托球”、“百鸟齐鸣”等,象征着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富有诗意,使人浮想联翩。此外,又如“苏秦背剑”、“哪叱探海”、“织女穿梭”、“怀中抱月”、“大鹏展翅”等,均以典雅的名称衬托出美好的形象,与武术动作的内容和风格紧密结合,使其更加生动、具体,充满感染力。
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与蓬勃发展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结成了紧密的血缘关系。一方面,文学从武术中汲取丰富营养,充实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武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借助文学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种有机的结合,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构成了武术文化的特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