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理论对武术技击的指导

(二)中国医学理论对武术技击的指导

在功夫片和武侠小说中,我们都见识过神奇的点穴法。对手一旦被点中穴位,不是立时斃命,便是终身伤残;还有所谓被封住穴道的,数个时辰之内动弹不得,解开穴道方能恢复。中国武术近乎神奇的技术内容中究竟是否具有这样的点穴法呢?如果有,这样的点穴法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典籍不乏有关点穴之术的记载。《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三丰,绰号张腊遢,为明时技击术之泰斗。……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又有张全一者,“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徒,亦相率而宗之。”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亦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看来,点穴之法是实有其技的。历史上武林中习练此法者也确实不乏其人。

点穴法是怎样施之于人体而在技击中奏效的呢”?《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派者为络。”我们知道,经是气血循行之路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线;而络是经脉大大小小的分支,纵横遍布全身里外上下。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四肢,调节人体各部功能的必要通道。在经脉经行处,又遍布着穴位(也有称之为穴道、腧穴的)。十四经共有穴位三百六十余,除此还有“经外奇穴”若干。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输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刺激,便可阻断、壅塞经脉的气血运行。《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的阻塞,便会导致脏腑正常功能的破坏。由此看来,点穴法的技击实用价值,是有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穴位有敏感的,有不敏感的;有深藏的,也有现于体表的。点穴所取穴位便因之相应地有所区别和选择。《少林拳术秘诀》云:张全一点穴法“实只三十六手。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点按手。”其中死穴,即所谓“点按而死者”仅有九穴,即“脑海穴、气门穴、耳根穴、气俞穴、当门穴、命门穴、肺海穴、气海穴、脐门穴,共为九穴。”清代赵廷海《救伤秘旨》则云:“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命之处。”而在少林僧人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中,除“致命三十六穴”外,又有了“致晕十一穴”、“致残一百零三穴”,以及“点打二十六要害穴”、“点打十八穴”。在实际运用中,这些穴位肯定有点中即能奏效的,但是否都能奏效,尚需系统研究与证实。

当然,点击部位未必全是经脉穴位,也包括浅表敏感神经、神经丛、血管重要通道和诸如骨缝等人体薄弱部位。《少林点穴法》《点打脉穴法歌》所云“软位点插金翦指,隙位金针指要急,骨络猛施瓦楞拳,肋胁三阴指可穿”,“头颅就用四平拳,以膝跪膝实灵验,足趾则用泼跺招,身后须把天兵搬”,显然就包括人体许多易受攻击的部位。不过,点穴法究竟是以点打经脉穴位为主的。

点穴法系以祖国医学针灸学的“子午流注法”理论为技击指导。

“子午流注法”本是古代针灸按时配穴的一种理论方法,在《内经》、《难经》、《甲乙经》、《子午经》中已具雏形,至金代何若愚、阎明广在《子午流注针经》中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俞、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日时变易,作为取穴的依据,使该理论基本完备。子午流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医“五运六气”(运气)学说,在祖国医学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现代生物学揭示的人体具有的生物节奏规律——生物钟学说,即人体内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制,使人体生理活动随昼夜交替、四时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的学说,有不少近似和吻合之处。在气血盛衰、经穴开阖之时,点打相应的穴位,便能造成气血或因堵塞而壅滞,或因继绝而衰竭。所以《少林拳术秘诀》云:“又有血度流行时刻表,乃点按术之极要也。”万籁声《武术汇宗》具体叙列了少林所传按时点穴秘要,其文云:“最紧要为十二大穴时辰。打穴中为:子时人中穴,丑时天庭穴,寅时乔空穴,卯时牙腮穴,辰时双阴穴,巳时将台穴,午时脉腕穴,未时七坎穴,申时丹田穴,酉时四海穴,戍时下阴穴,亥时涌泉穴。”其它武术专著论及按时辰点穴法时,所取穴位亦大致同此。

医家针灸取穴,多依北宋王惟一铸制针灸铜人。拳家点穴取穴,也一依于此。《王征南墓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多提到少林练功用铜人,有“十八铜人”之说,恐即本于此。实际上,拳家练点穴多用木人桩,标识穴位于上,进行逼真的练习。《少林点穴法》即要求“取较坚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一经的诸穴,循其经络点其穴位……初艺成,另换一经,依上法习之,依次增加。将人身全部穴位练熟后,可合并通练。”李小龙亦高度评价木人,并对木人有所改进。他临终前,习武中也开始醉心于点穴等上乘之技。

穴位多固定于一点,面积不大,因此点打时多用指,偶尔也用拳、肘、膝等。《少林拳术秘诀》云点穴有“两指点、一指点、斫点、拍点、掌印点、膝盖撞点、手拐点等。”《少林点穴法》则分别有“鸦咀点穴法”、“鹤咀点穴法”、“鸡咀点穴法”、“金针指点穴法”、“金剪指点穴法”、“三阴指点穴法”、“瓦楞拳点穴法”、“肘法点穴法”、“足法点穴法”、“碰法点穴法”、“靠法点穴法”,另外还有“金产指”、四平拳、足根、跪膝等。点穴除了要求准确记忆穴位外,还要锻炼眼力,做到能快速识别穴位。因为点穴多用指,所以对指力有较高要求。一般人指力多弱,必须经过点沙袋、点石头、点木板来提高手指的硬度和力度。著名武术家海灯法师所擅少林一指禅功,实际上就是点穴的基本功。另外,诸如“判官笔”、“铁扇”等兵器,都有点穴的功能。至于暗器点穴,虽有所闻,却无由证实。从理论上分析,只要达到相当的精确度和力度,当属可能。

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擒拿术序言》)的擒拿术,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而擒拿术的产生,亦直接得益于中国医学的指导。由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少林拳术秘诀》云擒拿为淮北大侠王一飘所创,他要求“如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胳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则云擒拿法传自少林达摩禅师,“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擒拿为谁所创众说不一,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这样的结论当不会有分歧,即没有古代中国医学及医学理论的高度发达,就不会有武术擒拿术的诞生。

不唯技击,寻常练功,拳家亦往往遵循中医理论,拳家多注重练气。《少林拳术秘诀》云:“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而寅时练功之说,便以子午流注说“寅时肺气旺”为依据,以求达到练肺从而练气的目的。

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引少林妙兴大师言:“每日以子午二时各行为最佳。盖子过阳生,午过阴生,合阴阳二气而融合之,则混然成太极之象。神思宁静,机械不作一切杂念,末由而兴混元一气,功自易成。若每日行一次者,则须于子后午前行之,其时约在清晨六七点钟为最宜,盖此时乃阴阳交泰之时,犹得气之盛也。除此二时期外,若任意行之,必无利益。”妙兴大师提倡的练功法,显然也是根据作为中医理论重要基础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