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与武术流派的关系
中国武林门派繁多,为世界武术史所仅见。郭希汾《中国体育史》云:“技击之有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北人身材高大,北地气候酷寒又一定程度造成北人筋强骨健,北派拳术因之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力量深厚;而南派拳术则多工于细腻,这和南人的矮小灵动恰好一致。然而,南拳北腿的划分远不是绝对的,如少林纯正的五拳便几乎全是手法,而咏春一系又善腿。郭希汾“天演自然”之说,即便可解释南北二派,却无法解释中国武术不计其数的流派。中国武术到底有多少门派、拳种在流传,恐怕谁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河南少林分为红、孔、俞三家;武当剑分三乘九派;峨嵋派有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门;太极则有陈、杨、吴、孙、武、郝、常、李诸多流派,各流派中又有分支,如陈式又有老架、新架、赵堡架、36式、38式之分,不一而足。笔者曾见过某省一个县的统计数字,区区一个县的弹丸之地,竟有一百多种拳在流行。常言道,中国功夫博大精深,其一是指其拳理功法深奥精妙,其二显然是指其流派众多。回答了中国武术流派为什么这么多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部分回答了中国武术源起的主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看,宋以前中国的武技技术粗糙,仅以刀、枪、棍、拳等分门别类,尚处于以军事技术为主的不发达状态。而从明代开始,武术流派开始形成。嘉靖时人郑若曾在《江南纪略》一书中就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拳法十一家、棍法三十一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剑法六家、杂器械十家、钯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他声称,这些流派“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中国武术门派大盛始于明清,结社组织大盛亦始于明清,这绝非历史的偶然与巧合。武术盛行的“宗”、“门”、“家”、“派”等名称,顾名思义,已足以说明其间的关系。形同宗族的一个个结社团体分布各地,组织不同,师承各异,互相保密,终于形成诸多的武术流派。中国武术大系统下的流派在明清形成,那么中国武术大系统本身也只能在这时才形成,而它的形成也是与明清的秘密结社组织,从而又与宗法直接相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