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本体论是中华武术思想认识论基础
哲学范畴的本体论,基本内涵就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道家有关本体论的论述,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均成为武术思想认识论的根源。
(1)道论
在说明事物的根本时,老子用了一个“道”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什么是“道”?老子解释,“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老子认为这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王宗岳《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理是由无极而太极,进而才有动静、阴阳等等千变万化。《太极拳经》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指出拳技的千变万化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拳的根本思想亦认为由根本的“理”即“道”,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反相承、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道家视“道”为万物之核心、本源;武术亦同样存在武术之道的核心与本源。
这个核心与本源的“道”是非常玄妙、不可捉摸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也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老子指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中国哲学的思辨方法的特色是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理解事物;这也是武术文化思维方式的特色。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观摩习练的;而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太极大师杨澄甫分析练太极拳的难度时指出:“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在在皆是。”(《太极拳之练习谈》)说明要掌握中国武术之“道”确非易事,只有在日积月累的长期锻炼中去体验。
(2)气论
道家为了表述本体观,还用了“气”字来代表宇宙万物的根本。“气”即“道”的体现。庄子用“气”来表示万物之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清乾隆年间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创苌家拳,其拳法理论即以“气论”为根本,有《中气论》云:“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之赖之。”此段理论说明了“气”的本体性质,此种“元气”即易经的“太极”,亦即老庄的“道”。苌氏以“气”作为武艺的本体这个观点,清人宋茂源在《苌乃周先生二十四气拳谱序》中分析道:“武之主于气也,夫人而知之矣。抑知气何自流通飞舞而无滞乎?……太极为二气之祖,而千变万化之消息者也。善武者,必先会太极于胸中,而后开合流动,始能飞舞神化而不测。”这段话表明苌家拳的元气本体论与太极拳的太极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都是“道”的体现。
以“气论”作为武术本体的观点,亦见于少林派武术理论中。清乾隆年间由少林福居禅师传授、升霄道人整理的少林武术重要典籍《罗汉行动全谱》之序言,阐述了“气”的性质:“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养气之道莫胜于十八罗汉功与所谓罗汉短打者,诚能炼气归神。”这里指出“气”既是武功的本源,又是武功的对象与目的。众多武术流派在本体论上虽名称各异(所谓“道”、“气”、“太极”等),但实质则一,表明武术理论的探讨在客观效果上的一致性。武术先辈名家从直觉的长期体验中省悟到了武术最高境界,感到本体的存在,于是各自采用古典哲学的某些体系来表达,如道论、气论、太极论等等,透过这些纷繁不同的语词,对它们所表述的共通含义是不难把握的。但论及“气”时,还必须说明,古人使用“气”字,一般有两义,一指化生万物之气,即先天之气,亦称“元气”、“宗气”、“中气”,道家有时写为“”字,即本文讨论的万物之本的“气”。另一含义指后天之气,即周流血肉之气。太极拳理论中不少地方讲到“气”,如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气遍身躯不少滞。”《十三势行功心解》:“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些论述是指后天之气在武术中的作用,这与作为武术本体的“气”在内涵上是不同的。
(3)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表明天即是道,也即是自然。所以,“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并无本质差别。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主张纯任自然,与天地合一。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的客体,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完满实现武术的目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上的体现。有着深厚内功的养生兼技击的《峨嵋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这四句,揭示出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古人“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而是动功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除峨嵋十二庄外,太极拳亦以圆、空为技击特色。这“圆”与“空”的观念则来自对天地自然形态特色的领悟。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在多种拳法理论之中。少林秘典《罗汉行功全谱》序言写道:“彼夫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于行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乎文事者也。”这段话除了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论证文武兼备外,更以山川风雷等自然之变来作为技击变化之根据,体现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在武术的具体方法中,更有不少拳种按季节变化与人体五脏等相配合,如孙福全《八卦拳》中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以及《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练不同功法等,都是天人合一观在武术方法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