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浪潮旧派武侠小说

1.第一次浪潮旧派武侠小说

中国近代武术文艺的第一次浪潮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盛极于30年代。1923年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问世,标志着这次浪潮的开端。这本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再版次数之多,发行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均为当时之最。这之后,作者们纷纷效尤,一时之间,有上万名作者投入了武侠小说的写作,作品数以千计,形成为一股武侠文艺的狂潮。除了《江湖奇侠传》以外,轰动一时的作品还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朱贞木的《罗刹夫人》,文公直的《关山游侠传》,白芸的《大侠霍元甲》,江荫香的《吕飞琼》,何一峰的《五岳剑仙传》,李蝶庄的《女侠锄奸记》,汪景星的《昆仑七侠》,拙笔山人的《鸳鸯奇侠传》,范烟桥的《忠义大侠》,张恨水的《剑胆琴心》,郑逸梅的《玉霄双剑记》等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早已突破了古代清宫加侠客的模式,而变得复杂纷繁,丰富多彩,如豪侠与盗匪的搏斗,镖客与绿林的激战,宫庭之间的倾轧,三教九流的恩仇,江湖黑道的纷争,行帮门派的斗胜,武林秘闻奇录等等;所表现的地域也极广,如少林、武当、昆仑、崆峒、巴蜀、秦岭、边塞、戈壁、沙漠、雪山等等;至于对武功的描写,除了精细、入行以外,更不乏炫异猎奇、怪诞神秘,趣味性极浓,十分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

这次浪潮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社会以来,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这种危急的局面,在“宏扬国粹”的口号下,“武术救国”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全国各地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武术组织与拳社,仅上海就有三十多个,其中以1910年霍元甲创办的“精武馆”影响最大。封建军阀及国民党军队中,都设有武术教官。各地商会、帮会及各种黑社会组织也大力推行武术,蓄养杀手。国民革命也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当时的革命志士都非常重视武术,黄兴、黄炳忠、陈清涛等就是技击家。孙中山出任大总统后,也大力倡导国民的“尚武精神”,他谈到:“盖以振起从来体育技击为务,于强国保种有莫大之关系。”20年代兴起的国术比赛及许多武术专著的出版,把这种风尚推向顶峰。

在这种尚武热潮中,许多武术家的传奇故事也得到广泛传播,如韩慕侠击败俄国力士康泰尔,蔡龙云击败美国拳击家鲁塞尔……其他如王子平,“燕子”李三、万籁声、杜心武等人的故事,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大都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一切为武侠小说的大规模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武侠小说为时人所接受还在于他迎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殊的心理。面对残酷的现实,人们一方面要抗争,要呐喊,一方面又目睹了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的最终结局,感到深深地失望,最后,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对“侠客”的幻想之中,希望他们能救世济人,解民倒悬,拯民于水火,扶持人间的正义。事实上,当时不少武侠作品正是通过描写仪义英雄,表现民族之魂,讴歌反抗和不屈的精神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当然,武侠小说之所以在当时盛行,最终还要归结为其强烈的娱乐性。如白羽、赵焕亭、朱贞木的作品,重在对武林技击的描写,赞赏中国武技之高超,其实地反映了武林江湖的生活图景,可读性极强。另外,还有以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为代表的专叙剑仙斗法、人剑合一、腾云驾雾、口吐白光、隔山击人等一类怪异的武侠小说,在当时也很有市场,特别是在都市,更拥有很高的商品价值。郑逸梅谈到过这种情况:“书贾的收买小说稿,抱着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宗旨,非武侠不收,非武侠不刊。”(《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135页)当时报纸也屡载不少青少年迷恋武侠小说,竟上山访道求仙,足见其感染力之强,这在武术文化史上是空前的。(本小节参阅了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