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纪》对武术的整理

3.《阵纪》对武术的整理

明代另一部对武术的整理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兵家著述是何良臣的《阵纪》。何良臣字际明,浙江余姚人,为大约稍后于戚继光的明代将领。何良臣结合多年军事实践与经验著《阵纪》一书,对古代治军思想与方法作了总结性的系统论述,该书中有关练兵与武艺等章节与武术文化有直接的联系。

《阵纪·教练》论述了练兵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关军事武艺的如:“故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故善练兵之武艺者,必练兵之阵法,是以阵法为武艺之纲纪,而武艺为胆气之元臣。”这里论述了武艺、胆气与阵法三者的关系,指出武艺是胆气的基础与条件,艺高人胆大,军队只有精于武艺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士气;而军事武艺的基本特点是受阵法制约,是有集体性、纪律性、实战性的武艺,这就把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与军事武艺严格区别开来,其观点与戚继光对武艺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阵纪·技用》共十五篇,分篇论述军事武艺,对各种拳术、器械作了系统整理。从武术文化的角度看,《阵纪·技用》在以下三方面表现了可贵的观点与内容。

(1)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武术的完整体系。

中华武术文化发展至明代趋于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武术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表现在武术不仅有诸多拳术器械,如俗语概括的所谓“十八般武艺”,而且各拳术器械还产生了多种不同技术风格的流派,并有相应的武术思想理论与技术特色。何良臣的《阵纪》虽着重反映军事武艺,但从中亦可看出当时武术体系的概貌。何氏分节讨论各项武艺,极其简要地概括出不同流派拳法器械的技术特色及效能,如对拳法十余种、棍法近十种、枪法七种、剑法五种、刀法十余种,以及狼筅、杈钯、牌刀及射法诸艺,均有精要的论述。特别是如剑之类短兵,因战场少用,一般兵家均不提及,而何氏仍给予以论述:“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这里列出了当时数十家剑术流派中最著名的五家,虽语焉不详,但已对剑术的发展状况勾画出大致轮廓。这种系统的记载对当时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固然有重要意义,而对后世研究武术文化历史,更保留了极其可贵的材料。因此,可以说何良臣《阵纪·技用》实为明人所著武术简史。

(2)拳棍为武艺之本源

何良臣汲取了戚继光认为拳法为“武艺之源”的论点而加以发展:“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练拳是活动身手的基础训练,习棍则是武艺技击的基础训练,何氏把拳与棍并列为诸艺之源,是很有见地的。何良臣在论诸家拳法中,除了汲取戚继光《拳经捷要》的叙述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拳家门派:“如童炎甫、刘帮协、李良钦、林琰之流,各有神授,世称无敌。”这些拳家的名字,在俞大猷论棍法的《剑经》中曾提及过,但那是讲他们的棍法;何良臣这里讲拳法又提到他们,可见他们的拳法也是非常杰出而且自成一派的。这也表明当时武术家既精于拳,亦精于棍,拳与棍的确是武艺的本源。

(3)强调军事武艺的实用性

正如戚继光在其著述中反复强调指出的,任何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在论及军事武艺时,都强烈感到民间武术以表演娱乐为目的的花法套路对战士习武的不良影响及这种虚花武艺对实战的巨大危害。何良臣《阵纪·技用》在系统论述各项武艺时,亦多次指出这一点。强调军事武艺的实用性,反对华而不实的虚花武术,成为贯穿何氏武艺论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

何良臣在论述了拳棍的各流派之后总括说:“大抵练兵教艺,切须去了走跳虚文……酌其短长,去其花套,取其精微,久则自可称无敌也。”在论及刀法时,又说:“只是要去走跳虚文、花套手法,始得用刀之实。故曰:不在多能,务求精熟。”特别是在论述了杈钯鞭斧、搅铲椎棒等多种武器之后,指出器械武艺的品种花样虽然繁多,“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一学之得精,俱可制敌……外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权之类,诚无济于实用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军中之切忌者,在套子武艺;又所恨者,在强不知而为知。”这段话表明,当时只求美观不能实用的虚花套子武术已较深地渗入军事武艺之中,特别是一些并无实战经验的无能将领及以虚花武术谋生的武术教师,他们既不懂军事武艺的实战性,还“强不知以为知”,给习武和战斗带来巨大危害,何良臣对这种现象深以为恨,可见这是当时较为严重的一个弊端。因此,何良臣在《技用》篇末再次以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证明虚花武术的危害:“且如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砍,虽转手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所以虚花武艺,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正谓此耳。练兵者若曾亲经战阵,当识诸也。”这里着重讲明阵地战的集体性、实用性是与武术个体性、表演性、艺术性根本不相容的,生死攸关的打仗并非娱乐儿戏。何良臣和戚继光等兵家所反复讲述的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反映了两个既紧密联系、互相影响而又有本质特征差异的两种文化形态的矛盾性,即战争文化与武术文化。它们有同一性,即技击性,因而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异性,即军事武艺的实用性、集体性与武术文化的个体性、表演性和娱乐性。两种文化的同源与同一性构成了它们的交错发展的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今天,从本质上分清两种文化的差别而又充分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则是研究兵家与武术文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