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健身与健身的武术
朱鸿寿《少林拳法图说》、无谷《少林丛谈》等不少书籍都提到,最早的十八势少林拳法,是达摩禅师见到寺内僧众整日诵经打坐,“筋肉衰弛,精神萎靡”,听经时甚至打瞌睡,因而特地创设的,其目的是为使僧众练习以强身健体。不管该说法可靠与否,这样的事实当属无疑,即僧众演练的少林拳,始终有健身的功效。其实,不独少林,可以说整个中国武术都是如此。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武术的某支系或某个方面,由于显著的健身作用而为人所利用,也为人所熟知并加以丰富,长此以往,这种武术或某一部分技术,其技击性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实际变成一种以健身为主的武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传为明清之际陈王廷参考戚继光《拳经》并融以己意而创。亦有人考证认为太极源出少林,所以最早的太极行拳异常猛烈,这从流传至今的正宗陈式太极及陈式太极的一支——炮锤可窥见一斑。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它健身的意义而略去它技击的价值,太极拳随着它的日益普及,被改造得越来越轻盈以适合绝大多数人健身的要求。尽管有人至今仍不愿放弃太极拳技击的意义,但从现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特别是国家体委据杨式整编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来看,太极拳由技击术变为一种纯粹健身的武术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太极拳自成为一种以防治病患为主要功能的健身手段以来,与中医理论产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医学理论讲“七情致病”。七情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七情趋极,便会生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心”,“恐伤肾”。中国医学理论还认为“心者一身之宝”,“主宰万事万物”,(《医学入门·脏腑总论》)心静自然心神安定;反之则脏腑、气血、经络皆可能发生病变。这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只有有效地控制把握自己的性格、气质往有利的方面发展,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机能大大增强,才能极大地提高身体祛病自强的能力,即《素问·上古天真问》所说的:“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就是由此而要求“柔和圆缓”,“神清体静”,“精神若一”的。强调心静意味着思想高度集中,也高度入静放松。一时放松入静自有一时的好处,而久而久之,就能使心身精神皆进入最佳境界。
中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这一以预防为主的主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的主张为后世历代医家所尊崇,朱丹溪甚至撰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专论。太极拳不是服药,练习太极拳本身就是防治。《太极拳歌》要求人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恒地锻炼,更是在强调防患于未然,防病于未病这一本旨。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从来占有重要的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此,中医治病,从来重整体论治和辩证论治,讲阴阳对立与互根,讲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周易·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拳的名称也就是得于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这一原理。太极拳极为强调的诸如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虚实、升降等,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总体来说,就是要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不致紊乱。太极拳拳理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在重阴阳学说上是完全一致的。
太极拳已越来越被作为动功而划入气功的范畴。太极拳行气自然有其特点,如气随拳路,动作轻盈和缓,动作与行气浑然成一圆等;但它“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则又与中医气功传统理论吻合。《十三势歌》便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又如太极拳行拳要求“气宜鼓荡”,以养成充盈全身之气,则显然一脉相承于中医理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太极拳已普遍被人作为健身强体的手段,因此我们姑且称其为“健身的武术”。还有一些武术内容,同样具有不同于一般体育项目之增强体质的特殊的防病治病功效,但这些武术从其技术内容看,多以技击目的为主旨,健身似乎是同时出现的客观效果,因此,在讨论这些武术内容的特殊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作用时,便姑且称之为“武术的健身”。
“武术的健身”也必然地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密切的联系。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根据“天人合一”、“宇宙整体”的观念及取类比象的原则,中医理论把人的脏腑依其不同属性、功能和表现形态,而分别划归于某行之中。脏腑与五行这样相配: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亦相应与五行相配,于是就有了崩拳其气发于肝,崩拳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炮拳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横拳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肺,劈拳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钻拳练肾之说。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有些牵强,但有资料表明,这种锻炼功效明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去逻辑推演,只须肯定它们之间相应存在某种联系便可以了。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载“六字行功”,也与中医五行学说相配。其歌云:”春嘘明目木抉肝,夏日呵心火自闭,秋呬收金金润肺,冬吹火旺坎宫安,三焦长宫嘻除热,四季呼脾上化餐。”这与形意五拳可说有同工之妙。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输布全身。另外,经络与内脏也有一定的联系。经络的十二正经,均分布于手足内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手足,无疑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八卦掌的“行桩”练习,腰腿持续转走,锻炼下肢,活动下肢经脉的功能越来越为人注意。不少拳种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除了稳定身桩的目的外,亦是注意到了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小趾通足太阳膀胱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经,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站桩练习有从武术基本功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法的倾向,亦是由于这个原因。
又如钢胆,原本是防身所用暗器,随身携带,投掷杀人,很是方便。根据中医医学经络学说,可知人手上有数条经脉运行,大手指通手太阴肺经,小手指通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中指通手厥阴心包经,食指通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通手少阳三焦经,人们在随手把玩钢胆同与经络学说的对应中,逐渐发现和明了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及原理,于是钢胆就成了健身球,质地也由钢铁扩展为玉石、玻璃等,甚至被做成能叮咚发出悦耳乐声的空心球。
再如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疗法,亦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返过头来丰富传统医学宝库的范例。点穴可以闭塞经脉杀人;而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将真气输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旧日少林凡习点穴技击法者,必先习点穴治病治伤之法。少林僧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即云:习学点穴之法的目的,第一是生人,第二才是护身。“若能杀人,而不能生人者,则谓之死手,无可取也。故学武者必先学治生人之道。”其书第十二章便是《点穴与治病》。点穴手法大致有点摸、点打、点揉、点划等。近来,又有气功点穴法面世,施术者运气于指,点穴的同时发放外气,以此来治病救患。
少林功法中还有首功、面功、耳功、目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都可谓极好的养生功法。又有《内外功十要》:“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又有《内外功十忌》:“忌早起科头,忌阴室贪凉,忌湿气久坐,忌汗着冷水,忌热着晒着,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又有《内外功十七伤》:“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视其内容可知,当属于少林武功或附属于少林武功的一些内容,已是为人所熟知,并已有人在实践的行之有效的养生健身方法。
武术的健身也好,健身的武术也好,通过以上阐述分析可知,与一般临床治疗和医疗手段有异的是,它们除个别内容外,均重于防病于未然,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重于启发患者的内在机制恢复正常而自愈。这一点,显然和人们常说的保健体育和康复体育有极为相似之处,或者有人就干脆将之划归保健体育和康复体育。当然,这一切都是遵循传统医学理论方向的结果,是在和传统医学理论发生密切关系的情况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