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与少林武术

1.俞大猷与少林武术

军事武艺与民间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时时交融。明代少林武术的兴盛和它深受军事武艺的影响分不开,这主要表现在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对少林武术的贡献上。

俞大猷(1504~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系明代文武兼能的抗倭名将。他青年时曾从赵本学等学习兵法,又从武术家李良钦学长剑(棍术),得其精要。据俞大猷为少林寺所撰《新建十方禅院碑》与《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等文献记载,俞氏曾向少林僧传授棍法,对少林棍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新建十方禅院碑》写道:“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嘉靖辛酉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今万历丁丑岁四月间,予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报有一僧求见,与之进,乃宗擎也。谓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者亦多也……”《诗送少林僧宗擎有序》记载:“宗擎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这些记载表明,少林棍术的复兴,俞大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俞大猷自幼学文习武,曾向多位武术教师学习请教,在长期战斗生活实践中,对多家武艺予以研究,在此基础上著出《剑经》。俞氏把棍称为“长剑”,《剑经》一书即专论棍法。此书熔铸当时众多武术家之技术特色,书中提到的武术家有李良钦、刘帮协、童琰父、林琰、乔教师等人。俞大猷认为棍法为长兵之基础:“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俞氏不仅博采诸家棍法之长,而且还在棍法中汲取了一些枪法的长处。《剑经》写道:“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俞氏汲取了杨家枪之长,又以棍法补枪法之短,使棍法尽可能达到完善。

俞氏在《剑经》中详尽分析了棍术的诸多技击术及实战方法,揭示了棍术的奥妙与真谛,并总结出许多技术要领,编为歌诀,以便记诵。《剑经》的许多技击要领,不仅对指导棍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武术的对抗技击均有指导意义,有些口诀已成为武术技击的至理名言。如“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至妙至妙。”这些技击经验的结晶对武术技击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与俞氏同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经与俞氏交流武艺,对俞氏棍法推崇备至。戚继光《纪效新书》全文抄录《剑经》,可见其对俞氏武艺的肯定与赞赏。他写道:“向见总戎俞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不唯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当时的另一军事家何良臣在其重要军事著作《阵纪》一书中论及棍术时,对俞大猷亦充分肯定;“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在学者熟心研究……久则自可称无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