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反者道之动”构成武术战略思想基本原则

2.道家“反者道之动”构成武术战略思想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命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老子的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中,成为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庄子·说剑篇》对这一点有深刻的反映。在这则寓言中,庄子以“论剑”为题,叙述了赵文王喜好斗剑为乐,弄得国力衰弱,后经庄子说服终于改正的故事。我们固不必根据这段寓言去讨论庄子是否是一位精于技击的剑术家,但庄子说剑的一段理论,的确成为中国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技击原理:“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是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的战略。这种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武术主要的方法论之一,其基本精神贯穿于多种武术技击理论之中。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即事物向其反面转化并循环。老子主张贵柔守雌,他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认为最柔弱的事物总是最能控制坚强的事物。应该指出,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软弱无力,更不是说低下者反能战胜高强者,老子所谓的柔弱指的是一种坚韧不露,是一种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状态。“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即是这种“柔弱”的表现。这样做,是为了引对方来进攻,然后根据敌方进攻暴露的弱点采取对策,针对敌方进攻的招势采用破敌的手法,这便是“后之以发”,其结果却是“先之以至”,我之反击极为迅捷,先中敌方,使敌方由主动转化为被动而遭致失败。这种战略思想,也就是老子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的原理。过去有人根据这些说老子是主张权术的阴谋家,其实老子不过是利用了事物转化的规律而已。“反者道之动”已成为中国武术技击论的重要原则,在多种武术拳种中有充分体现。如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所谓“内家”,典型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论。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如棉裹铁”。王宗岳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十三势行功心解》)李亦畬在解释太极拳巧妙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时,指出关键在于能否“引进落空”,“舍己从人”,这就是“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运用。精通棍术的明代著名军事家俞大猷在《剑经》中说,战术的关键“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这些实战经验的总结,均强调了后发制人,以柔克刚,是“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在技击上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