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与武术的特殊关系
伤科是中国医学治疗人体损伤的临床学科。伤科与武术不仅关系密切,而且这种关系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各种人体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和闭塞经络的内伤,以及像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金创等伤及皮肉筋骨的外伤,都是练武过程中,特别是拳脚横飞、枪刀对垒的搏击中司空见惯者。如何治疗这些损伤,就成了拳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医伤科与中国武术的不解之缘,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结下了。
伤科与武术及与同武术有关的战争的关系,古来便十分密切,汉字的“醫”字从“矢”、从“殳”,“疾”字从“矢”,显然都与武器和战伤有关。战国时的兵书《六韬·龙韬·王翼》在所记述的“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的七十二人中,就有“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古代军队交战,战士最常见的伤是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兵器创伤,这在当时一般被称做“金创”。古巫医不分,这方士三人,既主治金创,则为伤科医生无疑。《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便载有用生地为主药消肿活血去瘀的药方。晋代葛洪《肘后方》又载有“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即是以竹片作为夹板固定伤腿的治疗方法。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用新鲜桑树皮作线缝合伤口的技术。《虎钤经》卷十云:“若皮肉断裂,剥取新桑白皮作线缝之,以新桑白皮裹之,又以新桑白汁涂之,妙极。”《虎钤经》同时还收有能拔出深埋在肉内、断嵌在骨中的箭镞的药方。如“出骨中箭头方”、“出肉中箭头方”等伤科要药三七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所著中药典籍《本草纲目》,其文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可见,战争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伤科医药和医疗手段的发展。《黄氏医话》云:“推拿一科,发明于歧伯,著书十卷,一曰按,二曰摩,三曰推,四曰拿。及梁武帝时,达摩以为旧法过简,不敷应症,复取旧法而广大之,增入搓、抄、滚、捻、缠、揉六法。”姑且不论这段资料的真伪,其将推拿与达摩相联系,便充分表明了武术和伤科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骆竞洪主编的《中华推拿医学志》云:当代中医推拿专家刘绍南的“一指禅伤科推拿”是得授于“少林还俗僧人宫氏春吉”。而哈尔滨以伤科著称的《福庆堂》膏药店创始人王树森,“治伤推拿原于家传,继其父业。其父王兆禹为清朝带刀护卫,以武术专长。”这些都可作为武术与伤科存在特殊关系的证据。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伤科有人称之为“跌打科”,伤药且有呼为“武打药”、“打药”的。旧时伤科被人瞧不起,称为“小道”、“贱业”,伤科医生被称为“接骨匠”,“卖打药的”,这亦与武术家社会地位低下,受人鄙视有关。
正因为伤科与武术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林才有了“未练功,先学药”的谚语。古往今来,许多武术名师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伤科专家。清许仲元《三异笔谈》就载有一功夫不凡的“白和尚”,与其徒“永嘉”、“石岩”二人,“均习手搏,以折伤科为业”。清赵廷海著《救伤秘旨》,有人为此书所作序中谈到:赵廷海“少好勇,薄游四方,遇技击之良者,必止而请教焉。故独得其详,汇抄成帙。”可见赵著《救伤秘旨》能够“得其详”,全赖武术家提供。日本人二宫彦可《中国接骨图说·序》云:“我长崎有杏荫斋先生,其人元武弁,姓吉原,名栋,字隆仙,达于所谓死活拳法。今隐于方伎,以按跻为业。因其所得拳法,潜心正骨多年,终得其奥妙。合缝接折,其效不可胜纪也。”此人既“达于所谓死活拳法”,当是武学大师;治疗损伤,“其效不可胜纪”,又是伤科大师。
近代及当代著名武术家兼为伤科名医者更不乏其人。王子平先生威震武林,生前既担任过全国武协副主席及全国摔跤协会委员,又因伤科医术精湛而被推选为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并且还为上海同济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单位聘为伤科顾问。曾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表演技惊四座的武术家郑怀贤,担任过全国武协副主席,同时也是蜚声海内的伤科名医。他系统总结了中医伤科治疗骨伤的经验,揉进他自己几十年行医习武丰富的心得发明,写作出版了《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一百三十万字的专著,及十余篇伤科专业论文。四川省武协主席赵子虬,至今仍担任少林住持的德禅法师等,都是著名的既精武术又擅长伤科的名家。当代伤科名医中,武、医皆精者还很多,仅据《中华推拿医学志》介绍,就有刘绍南、刘志竞、李锡久、朱金山、贾立惠、陈宇清等人。
兼通武术与伤科者恐怕远不止上面列举的几位。实际上,我们寻常所见的民间武术家,很少有不懂些伤科医道的。著名中医师杜自明先生在《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中这样总结道:“过去的正骨医生,多擅长国术武功,而擅长国术武功者又多能正骨。究其原因,凡操练武功国术者,平素容易受伤,久之则熟悉救治方法,此其一;凡作正骨医生,必须身强力壮,方能牵开错位,整复骨折,故平素多习武功国术,以图身强而胜任工作,此其二。两者互为因果,所以练功可以说是正骨医生的基础,是学者必须练习的功课。”
由伤科著作多收武林秘方及武术专著多列伤科内容,亦可看出武术与伤科的密切关系。《救伤秘旨》中有“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拳经》卷四是《拳艺录药方编》;《易筋经》亦记载有大量诸如“内壮服药方”、“内壮丸药方”、“通灵丸方”、“烫洗药方”、“下部洗药”、“如意散”等伤科药方及伤科理论方法。
伤科多与武术有关,所以伤科也受武术流派的影响而分为许多家。如王子平的伤科学术被称为“北方武术伤科的一种流派”(骆竞洪主编《中华推拿医学志》),而《中国民间推拿术》一书的作者刘光瑞、刘少林则在书中自称属“重庆中医少林堂”。
中医伤科的治疗方法亦多有明显的武功痕迹。中医推拿有“一指禅推拿”,“术者用拇指的指端罗纹或桡侧偏峰接触在体表上,要求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力量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一指禅推拿还“非常重视功法锻炼,要求学者先锻炼《易筋经》的外壮功和在米袋上苦练指力的基本功。”(骆竞洪主编《中华推拿医学志》)明显可见,一指禅推拿脱胎于武术的一指禅点穴术。中医伤科又有一种“擎拿法”,系“综合了擎、拿穴、气功三者组成的一套独特的治病方法”,“专门治疗急性咽喉病。”由于此法源自拳家,所以“初期并非掌握在医生手里,而掌握在拳击家、技击者的手里”,后来才流传开来(骆竞洪主编《中华推拿医学志》)。伤科推拿还有“拍打疗法”,治疗时拍打病人某些部位以使症状减轻,这种疗法显然是沿袭武术的排打功。《易筋经》云:“每次行静功完毕,都要行打洗神通,起初用木槌、木杵,五十日后用石袋。”“捣打日久,则骨缝之膜皆坚壮矣。”这就是武术排打。武术排打是为了强筋健骨,练就所谓“金刚不坏之躯”;而“拍打疗法”则是为了治病,但其理论根据仍然出自《易筋经》,即“密密捣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如揉继捣复打,如是久之,则腑气与脏气会合,其新入之气与所积充满之气,循循入骨矣。”其实,这种功法用于防病治病由来已久。在《红楼梦》中,这种木柄前端以皮革包裹成锤状的拍打身体的工具,被雅称为“美人拳”。
显而易见,伤科之所以成为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医学系统中一门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学种,武术实有其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