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武术蓬勃发展对小说创作的促进

1.明清武术蓬勃发展对小说创作的促进

明清两代,是中华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武术体系的发展逐渐完善,表现为:武术器械日趋完备并与兵器分离;武术套路大量涌现;武术流派的形成;武术呈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两个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武术史上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对同时期的整个社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与当时蓬勃发展的武术现象发生联系。文学中大量反映和表现武术生活,在此时期已十分常见。我们还看到,该时期的武术不仅是文学表现的内容,而且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手段,对当时文学创作艺术性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成书于此时期的三大古典名著——《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它们的巨大成功是与作品有意识地对武术的刻画与表现分不开的。至于晚清长篇武侠小说的形成,更要归功于武术发展的结果。

由于小说特定题材的需要,《水浒》中有大量的武术场面的描写,加之作者有意识地渲染、夸大,使作品在这方面的成就堪誉为千古独步。作品中不仅写了许多逼真的打斗场面,而且在有关武艺、兵制、兵器、术语等方面,使用了许多当时军中和民间武艺的真实素材。武术家马凤图先生曾说:“研究武术的人,不能把《水浒》当一般小说家语看待,它里面有真实可信的材料;《水浒》之于武术,其功绩不亚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看你是怎么个读法。”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事实上,《水浒》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的确是那一段段具有史料价值的细致入微的精彩武打描写。

(1)关于拳脚功夫

最有代表性的是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在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急然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这段武打描写并非作者虚拟想象,而是非常逼真地表现了当时武术中厉害的“玉环步、鸳鸯脚”。其它如对鲁智深武艺的描写,也表现了真实的拳脚功夫。

(2)关于器械武艺

《水浒》中出现的器械之多,可谓琳琅满目,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要算朴刀与棒。

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式的器械?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朴刀主要用于步战。梁山好汉长于步战的如史进、杨志、雷横等都多用朴刀。一些长于骑战的如林冲、徐宁等在步战时也改用朴刀。可见朴刀是一种短器械,便于携带,所以在《水浒》中多次出现。宋明的兵书中,不见有朴刀的记载和样式,因此可以说,朴刀不是军中使用的兵器,而是一种适合于游侠使用的武术器械。《水浒》第四十三回写李逵下山接老母时,宋江不让他带板斧,而只能“提条朴刀”,这至少反映两个问题:其一,朴刀使用方便,最适宜出门携带;其二,朴刀是武术器械而不是兵器,老百姓佩带是受官府允许的。至于《水浒》中最善于使朴刀的,可能要算卢俊义了。

棒的描写,在《水浒》中也随处可见。武松打虎用哨棒,林冲棒打洪教头,王庆棒打使棒汉等等,都令人回味无穷。而最精彩的斗棒要算九纹龙史进与其师傅王进较量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们比武的战略战术,而且真实描写了棍术的技击技巧。棒这种武器亦非战场使用兵器,而属民间武术的主要器械,这亦可看出武术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水浒》一书所贯穿的侠义精神,对宋江、晁盖等多人的侠义精神的描绘,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间武林的某些思想作风。他们武艺高强,仗义疏财,闯荡江湖,反抗强暴。这种行侠仗义的行为,正是当时武林中推崇的理想人格的表现。

如果说《水浒》的作者对武林生活的描写还有其真实性的话,那么,《三国演义》的作者则把古代战争的描写大大理想化、艺术化了,该书将纷繁庞大的军事战争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林打斗,以此来迎合读者的心理。

在《三国演义》里多达几百处的战争描写中,几乎都不能逃脱这么一个模式:两军相遇,大将出列,互通姓名之后,即是一场大比武,大战三百回合,败者或死或伤,或望风而逃,胜者乘胜追击。然而,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是这样打的么?古代的战场就是比武场么?当然不是。古代的战争,都是集体的战斗,而且是两军集阵而战。岳飞就明确说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宋史·岳飞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阵法就已十分成熟。阵的作用首先在于使士兵在战斗中依照严格的编制保持适当的队列队形,便于充分发挥集体战斗力。古代军队有车兵、步兵和骑兵,又有若干种不同的兵器,如何在战斗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兵种、各兵器的战斗力,是古人研究与制定阵法的主要目的之一。战争中敌情千变万化,自己部队的部署当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不同的阵法。既然阵战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那么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个人必须服从整个集体的调配,武艺高超的人也不例外。正如何良臣在《阵纪.教练》中指出的,“阵法为武艺之纲纪”,个人武艺必须服从整个阵法,个人技艺在战斗中不起决定作用,包括任何将领。明代军队中甚至流行着“主将者万人之敌也,而一技一艺似不必习”的观点,(《纪效新书·纪效或问》)这虽然遭到一些人反对,但的确表明了将领个人的武艺高下对战争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其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强大的兵力,以及整体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战士的个人技艺相对来说也是不起决定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抛开历史的真实而自己设计并描写战争场面呢?其目的就在于突出个人的武艺,并在作品中大肆渲染。三国演义把历史战争变为武术较武的艺术描写,是作品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西游记》的成功除了其别具一格的神话题材和动人曲折的情节以外,对武术描写的创造性运用也是作品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首先,天地神仙、妖魔鬼怪的较量、斗法虽然玄妙神奇,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武林较技。如第二回猴王与混世魔王较量一段:

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这般矬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悟空道:“说得是,好汉子,走来!”那魔王丢开架子便打,这悟空钻进去相撞相迎……

第三十一回孙大圣与黄袍怪斗法一段,也纯粹是一场凡人的武打:

好猴王,双手举棍,使一个“高探马”的架子。那怪不知是计,见有空儿,舞着宝刀,经奔下三路砍,被行者急转个“大中平”,挑开他那口刀,又使个“叶底偷桃势”,望妖精头顶一棍,就打得他无影无踪。

以上两段文字中,诸如“使拳”、“使刀”、“掏短胁”、“撞丫裆”、“下筋节”、“架子”、“高探马”、“大中平”、“叶底偷桃势”之类,都是明清时期的武术用语,可见这里纯粹是对武术较量的生动描绘。

《西游记》中的兵器,也都是人们熟悉的武术器械。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乍看十分了得,其实只不过就是一根大棒而已,而棒则是明清时期最普遍、最常见的武术器械。至于天兵天将的兵器,也无多少神异之处,如三十六员雷将使用的兵器,也只是“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号称兵器凶狠的“傲来国”的武库中,兵器也只有十六种,即刀、枪、剑、戟、斧、钺、毛、镰、鞭、钯、挝、简、弓、弩、叉、矛。

明清时期的名著中为何如此大量充分地利用武术,以武术作为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在于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使之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创作风格,构成了该时期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