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对武术的研究

2.戚继光对武术的研究

戚继光(1528~1587年)字之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山东莱芜人,系将门之后,武举出身,在抗倭中功勋显著,其“戚家军”闻名天下。戚氏从军事实战出发,对武术作了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对武术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戚继光对武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充分的阐述。他在《纪效新书·禁令篇》中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向士卒讲解了精习武艺的重要性,指出战士习武艺“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讲明了习武与战士的种种切身利害关系,并制定出若干赏罚规定来鼓励战士习武。戚氏曾上疏穆宗帝论蓟门部队战斗力弱的根源,其第一条便是“营军不习戎事”,认为将士的武艺是否熟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戚氏认为,不仅战士应学好武艺,将领更应精通武艺,指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他在《纪效新书·或问篇》中义正辞严地驳斥了“主将者万人之敌也,而一技一艺似不必习”的错误说法,指出:首先,将领应身先士卒,故必须习武;其次,主将要教阅士兵,自己不懂武艺,怎能评定战士武士高下?主将为一军之帅,必须事必躬亲,方能为全军表率。戚氏要求“平时器技,必须主将件件服习,以兼诸卒之长。”戚氏自己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些要求。《纪效新书》中记有他向唐荆川学枪法,向俞大猷学棍法,并与他们对枪棍的某些技术作深入研讨。从戚氏的著述中不难看出,他对长短器械均有较深入的研究。《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戚氏曾向同辈名将刘草堂请教拳法,并采诸家拳法实用者加以熔铸,创编出拳法之十二式,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戚氏从实战需要出发对武艺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又以实战为尺度对当时流行的武艺进行检验分析,研究的结果使他深深感到必须把军事实用武艺与武术严格区分开来。戚氏的这一观点,对正确认识武术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前文曾论及当武术文化从军事武艺的母体分化出来之后,二者并非从此互不干涉,相反,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时时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二者又形成了互相渗透与交织。这一现象对军事武艺却带来不利的一面,这便是武术的花法对军事武艺的实用性的干扰乃至损害。众所周知,武术文化发展至明代已趋向成熟,有不同技术特色及风格的武术流派大量出现,以个体对个体为特征的技击理论与技术有巨大发展,以表演为主要目的的娱乐性武术套路武艺花法不断出现。武术文化的这些发展当然并非为了也不适合军队的实战,但由于军事武艺与武术固有的联系,加之许多民间武术通过某些武术教师和入伍士卒传入军中,以致不少武术花法套路在军队武艺中出现。有鉴于此,戚继光明确提出应把军队武艺与民间武术严格区别开来。戚氏在上疏皇帝论蓟门练兵的奏文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而今悉无其实。”指出这种练兵是“虽练无益”。戚氏强调应以教练的“正门”,即军事实用武艺练兵,而摈弃华而不实的武术花法,认为这是练兵必须首先明确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他在《纪效新书》的第一篇《或问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

“或问: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用于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半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长枪……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须两枪对较……藤牌,单人跳舞免不得,乃是必要从此学来。内有闪滚之类,亦是花法。钩镰、叉钯如转身跳打之类,皆是花法,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第一叉钯花法甚多,删去不尽,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

戚氏的论述中明确指出,军事实用武艺与武术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二:武术一切技击方法均是以个体对个体的格斗为原则制定的,而军队实战则是以集体阵战为原则,这是一。第二,武术花法以表演为宗旨,故讲求艺术性、娱乐性,而军事武艺则以实用为唯一原则。戚氏的这些论述虽是从练兵出发,但给我们揭示了两种相关的文化形态的不同特征,对于人们认识武术文化的性质与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戚继光从军事实用出发,对器械武艺作了研究。《纪效新书》中《长兵短用》与《短兵长用》两篇,对当时流行的器械武艺作了比较研究,并特别汲取了杨家枪、俞公棍作为练兵的内容。戚氏对拳术有较深的研究,他从军事角度恰当地评价了拳术的军事实用价值。《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写道:“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指出习练各种兵器时,“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戚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拳术的活动身手、强健体质的作用,是练武的重要基础,至于拳法的技击作用,作为整体的阵地战是不可能施展与运用的。不过,戚氏对“武艺之源”的拳法,的确有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研究。《拳经捷要》的小序,实际是戚氏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拳法进行比较研究之后高度概括的结论,是当时拳法的一篇小史,这为后人研究明代武术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拳经》有戚氏采诸家拳法之长选编的三十二势,势势绘图并有拳法口诀。此三十二势拳法对后世拳种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如太极拳的不少架势名称便与《拳经》相同或相似,二者的联系明显可见。由于拳法的军事实用价值甚少,故古代兵书均多器械而略拳法,戚氏《拳经》为古代兵家中唯一的拳谱,加之它图文俱备,有势有法,更为难能可贵,成为武术文化史上极为珍奇的瑰宝。由此可见,戚继光对武术文化的发展的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