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和谐与局部鲜明
中国古代哲学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深深侵润于中国武术之中。武术动作的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都融汇在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的规律之中。
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的生成变化解释了宇宙的整体和谐的结构。而阴阳学说,则解释了宇宙起源。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阳光。到后来,阴阳发展为两种宇宙势力。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阴,代表阴性、被动、暗、湿、柔等。在《易经》中,所谓的阴(一)阳(一)两爻经排列组合而成八卦。阳刚阴柔的审美法则,也是这样发展而来的。然而,所谓外家拳术的刚,内家功夫的柔,都要追求“阴阳调和”的整体合谐,许多拳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亦刚亦柔,都讲究一种系统的互补协调。
要求人的感性欲求与社会伦理道德和谐统一,对个体与社会群体协同发展的肯定,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即为审美理想。在中华武术中,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都强调阳刚阴柔的整体的和谐。比如,男女运动员都强调刚柔并济,各拳种柔中隐刚,刚中带柔,展现中和之美。这与西方体育项目极端地体现鲜明特色的项目就不一样,如拳击、举重只适于表现男子的阳刚之美,而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则只宜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花样滑冰中的男女双人滑,仅管男女是一个整体,但仍体现了艺术特色的性别差异。
在表现形式美方面,西方运动项目在局部鲜明地表现某一方面,如团体操的整齐,平衡木的均衡,双人花样游泳的对称,球赛中两队服装颜色殊异的对比,田径和游泳的节奏等等,往往将一种形式美表现得很彻底、很极端,显得十分鲜明。仅仅是足球场上的一记凌空劲射,或篮球场上一个扣篮动作,就足以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美好印象。
而武术则讲究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通过整体的和谐来表现美。也就是说,要通过整体的和谐,才能获得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在任何一种拳术中,既对称又均衡,既和谐又有对比,既有层次又有节奏,动静疾徐,变化万端。武术虽然有很多流派,但共同的动作特点是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随步到,上下照应,意领身随,一气呵成。其中,尤以讲究“中定”、“圆”的轻灵圆滑、舒展柔绵、连延不绝似行云流水的太极拳,以及身灵步活、韵味十足、充满着美妙的曲线之美的八卦掌为最。可以想象,这些拳种若将其中某一个动作单独抽取出来或者出现破绽,则必将破坏整体的和谐。整体和谐之美,始终大于每一个单独存在的漂亮动作。
西方体育美学认为,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审美对象是身体。因此,在运动中狂热地追求人体美的外在自我表现。在竞争剧烈的竞技项目中,西方人丝毫不忽视身体美的表现;而在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跳水等评分类项目中,身体美的展现将直接影响到竞赛成绩。本世纪兴起的健美运动,已经将人体的局部外形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胸肌最美者”、“腹肌最美者”等项目的竞争。
武术,似乎不愿具体地炫耀运动员健美的身材,尽管许多武术运动员都有一副漂亮的身段。按理,为了便利运动,服装应该越少越好。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武术的传统服装几乎将全身都遮盖得严严实实而仅露脸、手,所追求的是完整的形象,是整体的和谐。击剑、柔道等技击格斗项目身着厚装是出于防护的需要,而武术的服装又轻又柔,完全不是出于防止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需要,而是由于其具有审美价值。这固然是受封建文化的长期濡染,赤身露体被视为不雅,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强调主观心灵感受,讲求写意和情感寄托,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摹似,而将伦理道德融于美感之中。这种观念的积淀,形成了武术服装的独特审美风格。显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武术运动员穿体操服或比基尼泳装进行表演或比赛都是不堪设想的。
武术运动员的形体美,既要展示手眼身法步,也要体现精气神力功,故尔应内外相合,讲求整体的和谐。当将其隐匿于飘逸潇洒的服装中,虚实相生,意在象外,无迹可求,而表现得委婉含蓄,朦胧而文雅,则可给人以无限地想象。在运动美的表现中,武术同样是单纯、古朴、和谐、含蓄的。这与西方体育中五彩缤纷的仪式,华丽的运动场地设施,狂热的观众,喧嚣的气氛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