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道教内功修炼体系的融摄

3.武术对道教内功修炼体系的融摄

道教是世界上比较少见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宗教。由于道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建立了一个以神仙观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因而道教徒们在这一信仰的诱导和召唤下,企图通过各种修炼方法和实践去实现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抱负和理想,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由凡人而变为神仙的宗教目标。由这一教义和宗旨,道教在历史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学和一整套修炼体系,而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气功。

道教气功是一个由一整套完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组成的修炼体系,它以中国的“天人合一”、“重人贵生”、“我命在我不在天”等思想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易理以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而以服气、胎息、存思、导引、内丹、守一等为实践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之一。

中国早期的武术似乎还没充分表现其和气功结合的特色。大致在明清时代,随着道教文化对武术的渗透和影响,道教气功特别是内丹功广泛被融于武术体能和技能锻炼中,甚至直接产生了诸如“金钟罩”、“铁布衫”等以气功为主导的技术。前清民间流传的《少林宗法》开篇即谈《气功阐微》,认为“柔术(拳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又说:“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竟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所谓“气”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它古代科学之基础,而非西来佛教学术概念(印度佛教中无“气”的概念)。“气功”在古代道教中被称为行气、吐纳、服气等,唐以后也有以“内丹”概之者。而“气功”一词虽早见于隋唐道经,但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广泛使用却是明清武术家将道教气法运用于武术之后。《少林拳术秘诀》中说:“欲学技击先学数息,此本道家休养之术。”又云明嘉靖时内家拳名家张松溪之师熊氏“少年业商于川陕间,至汉中与一道士同行,甚相得,乃执为弟子。道士善导引、吐纳术,能鼓身如铁,虽以极重之石锤撞击之,毫不为苦。又精于印掌,人立丈寻外,可以掌心力击翻之。其技之神,真不可思议。张得其秘,遂称无敌焉。”中国武术将道教的导引吐纳和内丹等术纳入自身体系,必是经过包括张三丰、汉中道士这样的既通道教吐纳导引之术,又精于武术的道士或其它人之手,并经过长期融合之后方获成功的。

道教气功同武术的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变革和跃进。中国武术家从实践中认识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从何来?”但是,真正解决“气”与“力”二者矛盾的,却是武术与道教呼吸吐纳术结合之后。清初《少林宗法》便指出:“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拳术)数十年前,乃有专练习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以上者。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少林宗法》这种说法,已指明道教导引吐纳之术与武术结合而成为武术之“气功”,不过是晚明清初之事。但从此以后,道教气功用之于武术发展极快,以至清代以来各派武术中,罕有不从气功入手,以气功为内功之根本者,就连出自佛门的少林各派外家拳法武术,也都吸收了道教气法以作为内功根基,将“气聚丹田”、“凝神入穴”、“运转河车”等道家传统练气之法引为习武必行之基功,像上述《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等皆是如此。又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引“妙兴大师练功习技谈”,在引老子关于清心遣欲之论后,又论道:“练功习技之人,与学道修禅相似,其间不同者,特毫厘耳,皆以强身保命为宗旨。而于精气神三者,尤当善自保之。……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实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世之练功习技者,于此言亦宜有所领悟也。”精气神学说,是古道教徒依据古医学理论总结出来的养生理论,也是道教气功的基本修炼理论。这一学说最早见之于东汉的道教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后经魏晋南北朝道教养生家们的充实完善,至唐宋内丹家手中已发展成为一套相当完整成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少林拳僧的上述论述全取自于道教养生气功之学,当是无可怀疑的。再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谓拳械之功夫有四大类:“曰软功、曰硬功、曰内功、曰外功”,这四大基功实则主要采取道教气功之法,像“内外功解”采用道教有名的“六字诀气法”,“外功心法”用道教保元神法,“首功”用道教导引法,面功、耳功、目功、鼻功皆用道教按摩法,口功、舌功用道教咽液法,“身功”用道教固肾法,如此等等,皆可清楚地看到道教养生与气功对外家武术的渗透和影响。当然,道教气功为武术所用后,武术家亦依据武术技击的自身规律特点及其对气功的特殊要求,改造和发展了气功,像金钟罩、铁布衫、铁头功等,皆是依据道教养生气功发展而来的武术专用气功方法。

道教气功与武术的结合标志着中国武术技术体系的最终成熟和完成。它不仅在技术内在结构上完成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建构,使拳技习练与体能、技能等专门素质发展融为一个完整体系,从而促使武术技术文化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由于气功与武术的结合,促使气功的载体道教文化成为武术文化的有机构成,像道教的啬神静心、节欲敛气、无为贵柔等思想几乎成了武术家必修的练功要求和思想原则。从以上意义来看,说道教气功与武术的结合实为中国武术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毫不为过的。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武术与道教的关系,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武术文化同道教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内涵性融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其最高成就便是“内家拳”的出现。

第二,中国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同道教文化建立这种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所赖以发生成长的是同一环境和土壤——中国古代下层民间文化环境,因此二者之间有着超乎儒、佛两家的亲密血缘关系,易于产生内在的沟通与交流。

第三,虽然道教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武术家,但武当是否有拳,张三丰是否创拳等问题,较之道教文化对武术的渗透来说,相对并不是很重要的。从整个武术文化体系看来,更主要的是它从精神观念层次、技术文化层次以及体能技能训练层次都广泛地融摄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从而引起了武术发展史上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武术文化重要理论和思想源泉,其哲学思想和理论应该受到武术理论界的重视。由于中国武术受道家和道教思想、精神、观念和理论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如果不了解中国道家和道教理论和哲学思想,要想真正洞彻和把握中国武术的精神和精髓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