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得到很大的发展,群众中掀起空前的武术热,世界各地人们日益喜爱中华武术。武术的发展对武术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是对武术技艺进行传习与探讨,而是希望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思维角度来研究武术,认识武术;特别是把武术置于中华传统文化巨系统的背景之中,把中华武术视为中华文化一个独特的子系统,视为一种文化形态,并从它与其它文化形态的相关作用与影响来把握武术文化整体的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认识武术文化的哲学渊源、伦理思维、美学特征、娱乐功能以及它与兵家、宗教医学、民俗、文艺等诸方面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更好认识武术,从而推动武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与走向世界。本书的作者均长期从事体育理论与体育史研究,对武术文化许多共同的观点和认识使这样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创作集体得以形成。武术文化研究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丰腴的原野,我们愿把这初步的成果奉献给武术界、体育界、文化界及广大读者,还望武术前辈们、理论界同行们不吝指正。

今年将在我国举办十一届亚运会,本书有幸被列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体育科学丛书》,作为向亚运会献礼的书籍。为赶上九月亚运喜庆日子,四川教育出版社及印刷厂的同志们以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出版了本书,他们对祖国体育科学事业的巨大热情与贡献是值得赞颂和学习的。此外,本书的编著与出版当然与成都体院领导对科学研究的关心与支持分不开;特别是中国武协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同志为本书作序,在此谨表谢忱。

本书编写执笔分工如下:旷文楠第三、四章,胡小明第十章,郝勤第五章,程大力第六、七章,熊志冲第二、八、九章,第一章导论为郝勤与程大力合写。旷文楠对全书作了修改并定稿。

旷文楠1990年5月

于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