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意识与武术原型活动

2.自觉意识与武术原型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化,人的感觉和意识变得丰富深化起来。在人和自然的实践关系中逐渐萌生并分化出人和自然的认识关系,即自觉意识的产生。这种自觉意识一旦在尚武活动中出现,即说明这一活动已经是在其“身上自然界达到自我认识”的人产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56页)。尽管这一自觉意识在最初阶段比起本能的勇武性格因素来还是多么微弱,但它作为一种新质的因素的产生,便决定了这一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向自觉的能动性的原始武术形态演进。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中,人的主观世界亦不断向前发展变化,人类的活动逐步形成两个突出的特征: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一方面,“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对自然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使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能上升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上引文均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50页)劳动——这一使猿类进化为人的强有力杠杆,则保证了这一升华的必然完成。制造工具的劳动行为是意识出现的标志,只有在以制造工具为开端的劳动实践中,自然意识才进化为自觉意识,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才从这里开始,人类的全部文化才从这里发端。当然,所谓“发端”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而是意味着在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转折;而初民本能的攻击行为,也最终开始实现向武术这一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的过渡,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正是这个阶段,使远祖的原始武术活动获得了基本的面貌特征。先前以满足攻击本能需要的随意性的打斗活动开始与生产、狩猎所提供的动作原型相结合,经过一定的选择、提炼而形成渐渐规范的动作和具有一定层次、一定节奏与相对稳定结构的身体动作组合,即“运动方式”。这时,这种经过人类有意识、有组织编排的“运动方式”用于与人斗、与兽斗的活动,开始具备了可称之为武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在距今几千至万余年前,原始人终于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在思维、语言和其他重要特征方面已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社会组织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氏族社会阶段,新的社会条件为武术原型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已经达到现代人思维能力的原始祖先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狩猎经验,这是武术原型活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这一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原始人直接从生产、狩猎活动中筛选出某些身体活动形式,使之成为武术原型活动形式的“原材料”,然后逐渐根据武术特定的目的要求进行加工,使之成为较为规范的武术形式,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以及运用石器、木棒等进行的劈、砍、刺、扎、掷等动作;另一条是由人设计创造的动作和活动形式,这些形式不是对原始生产狩猎活动的简单移植、继承,而是“嫁接”、“复合”和创造的结果,如战舞、射箭、摔跤等。

这些经过加工而成的武术原型活动,同劳动、狩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以攻防为目的的活动来使用时,实际上已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变得抽象、复杂。当然,这种形式还不能称之为武术,只能叫“武术原型活动”或“原始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