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道教思想的融摄

1.武术对道教思想的融摄

中国武术对道教思想层次的融摄,包括道教的精神、思想、理论及观念等。中国武术发自民间,其原始形态是很单纯的技击技术,但随着武术文化的累积效应和层次递增,技击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从技术内涵中产生强烈的理论升华和文化归属的内在要求和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正统,其道德本位和价值体系都同武术文化有较大差异,令武术无从粘附和归属。佛教倒是因缘凑巧,形成了少林寺武术集团,部分解决了武术的文化依附问题,然而少林寺武术还只部分解决了武术的名号和技术依附问题。由于佛教自身有着相当成熟和完整的信仰素质和理论素质,中国的武术文化很难解决它与佛教文化的精神融合和思想理论融合问题(这一问题直到中国佛教禅宗再传到日本后,方由日本的剑道家、柔术家们予以解决)。而道教,虽未像佛教那样形成少林寺武术集团,也未涌现出像僧稠、边澄、天员等那么多武术名家,但由于它作为本土宗教的民间性和包容性,却以其无为、主静、易理、太极、八卦等思想和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武术的理论和实践,甚至形成了像内家拳那样一个具有浓厚道教哲学意蕴的武术系统。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几千年中,虽然道教的宗教内容和构成十分混乱复杂,但《道德经》和《庄子》(道教封之为《南华真经》)始终被奉为最高经典,老、庄的思想体系始终是道教哲学的基础和本源。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成为道教哲学的核心和行为准则。这样一种精神和观念可能主要是在宋、明之时开始为中国武术文化所融摄,形成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最早谈到这一问题的是明末大家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 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源于宋之张三丰。”近现代学者多有考张三丰之真伪者,这里姑且不论其人之有无,但内家拳这种实践原则和理论得自道教哲学思想却是毫无疑义的。从一般认为是内家拳的三个主要拳种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的技击原则和理论来看,确实贯穿了道家和道教的哲理和精神。这些拳法主旨都不讲主动攻击对手,而讲究因敌之势,乘敌之机,所谓“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这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技击原则,武术家们曾更明白地注解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如果我们将这些武术技击理论同中国古代道家以及道教的无为、守雌、贵柔等理论相比较,就不难看出这种武术理论和技击原则的真正哲学根据和指导思想本源。

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自汉以后,这些概念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将中国古代以《周易》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八卦符号体系有机地转化为一种宗教身心修炼实践体系,发展出了以“天人合一”为特征,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架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发端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鼎盛于唐末五代至两宋。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道教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体系的最成熟形式和最高层次,而且是宋明理学家们研究《易》学的滥觞。通过道教炼丹家(包括内丹和外丹)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宋明之时,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理论已臻于成熟和完善,从而给武术文化汲取这些思想理论提供了丰富而成熟的材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当是无可置疑的。例如,著名的太极拳就是根据道教的宇宙生成图式而创造的,这个图式的基本表达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此图式最早见于先秦《庄子·大宗师》的论述,在《易传·系辞上》始明白表达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后这一宇宙生成图式为道教所继承并加以发展,成为道教神仙修炼理论和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对这一理论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他在内丹学说基础上首先创制了以著名的《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为代表的“先天易学”。由于他以这些特殊的图象涵盖表达了道教特有的宇宙观、人天观、人体观、人生观以及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性与命、生命与修炼等一系列复杂命题与内涵,从而引起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强烈震荡,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和图象后来辗转传到邵雍、周敦颐等人之手,方写成了影响广泛的《太极图说》。太极拳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创制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陈鑫《太极拳经谱》云:“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太极拳名家吴图南亦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国术概论·太极拳论》)从以上学术和理论渊源来看,正是道教文化同武术的结合,方能孕育产生出太极拳这样的“哲拳”。

道教的“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中国武术传统虽一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价值,但在大多数拳械技击术中,它必定主要服从技击价值和功能。而中国道教的核心构成之一,是在神仙思想指导下重视人的生命养护,“道在养生”即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和口号。因而一旦道教文化渗入和对武术发生影响时,这种养生观念和思想对武术的基本价值即会产生巨大撞击,以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弱化了其技击价值,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养生拳”。前人论及太极拳时说创拳的张三丰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种说法虽不一定准确,但却真实地表达了道教力图以自己的价值和风格去影响武术文化这一事实。从整个武术发展史看,道教文化的渗透确实深刻地改变了武术的面貌,不仅将武术由一种民间流传的技击术转化成为了一种道武融合的实践方法体系,而且将其改变成了合养生、技击为一炉的新的武术实践体系。这种转变不能不归功于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