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技术文化层次上对道教文化的融摄
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也是武术文化的最终形式和最后符号表达。任何深层和隐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思想都将通过这一表层符号形式反映和表达出来。由于道教相对于佛教而言对中国武术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是深层的而非表层的,因此,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和价值必将透过技术文化的表层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的武术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一定会直接反映在武术技术文化层次上。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今天可以在很多武术拳械流派技术上,尤其是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六合拳等内家拳门派技术中看到道教精神、观念、思想和价值的鲜明印记和特征,如著名的八卦掌就是如此。八卦掌首创于清人董海川氏,其源流可能与清代秘密宗教八卦教武术有关。据传董氏曾于游历之际逢道士毕澄霞,因见毕演穿掌青石之上,轻盈巧捷,遂投毕氏门下习武三载,创制了八卦掌。近年又发掘北京田氏世传八卦掌,传云首得自四川峨眉山明末清初道士碧云和静云,至今已传九代,皆有名姓,而其中多为出家或还俗道士(《武林》83—4)。上述说法真伪尚待考证,但八卦掌之创制受道教文化的强烈影响当属无疑。
八卦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殊符号体系,其完整表达最早见之于《易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下》)其符号排列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说卦》)八卦的本源《周易》本是周代巫觋卜占之书,因而它以其本身所包含的深奥内涵和神秘性在几千年中成为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神学思想和民间宗教的武器和工具。同时,它也同阴阳、五行,太极等一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和研究对象。在中国历史上,仍然主要是道教通过将八卦理论广泛运用于占卜、星象,风水、斋醮、修炼等宗教活动中,总结和建立起了一整套八卦符号体系。如陈抟首创、后经道教徒和理学家们发展而来的“先天太极图”和“后天太极图”均是以不同的八卦卦爻方位变化来表示其复杂内涵演化的,而最早则得自于道教徒内丹修炼中运用这些符号系统来表示和研究其特殊生理变化的过程(即所谓炼丹的药物、炉鼎、火候的关系和修炼过程)。至宋、明之际,道教的这套符号体系已很成熟和完整,对当时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广泛影响,而大致在清代终于同武术融合发展出了八卦掌。
八卦掌在技术上完全因八卦方位而变化。这是一种同少林和其它“外家”拳种差异很大的先有理论、后有拳技的拳术。八卦掌以八字(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为基础,再配以八形、八身、八步、八式掌、八力、八合等技术要领而组成。《八卦拳论》云:“故掌分阴阳,上下翻飞,垂肩堕肘,气入丹田。久而久之,自然气遍身躯,进退合宜,动静归根,攻守得体。其名称虽分为蛇形掌、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扣掌、抱掌、合掌、回身掌之八掌,而每掌又变为八式,共为六十四掌。与八卦之变卦、恰相类似。”(《国术概论》)很清楚,如果我们将陈抟等道士所发展完善的八卦图式及理论同八卦掌技法相比较,将不难看出二者紧密的渊源关系。我们且不论董海川等创八卦掌是否师承道教徒,仅从八卦掌技术全依八卦图式和理论而制,便可确定它必定是深受和得自道教文化之影响。实际上,除八卦掌外,诸如太极拳、形意拳以至所谓“外家”的很多拳术,都可找到道教文化的烙印和痕迹,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道教文化对武术技术上的直接影响确实远较佛教文化为深。这当然主要由于道教同武术有着相同的生长土壤和环境,二者根须相连、血脉相通所致。道教在中国民间的深厚根基,自非外来的佛教所能比,因而佛教在中国始终保持着一种“形而上”的尊严,而道教却能声色不动地保持其“形而下”的优势。正因为如此,道教文化方能与同处“形而下”地位的武术有机融合。而佛教,则只能待禅宗东渡扶桑之后,方由重视实践的日本禅僧泽庵宗彭及其学生柳生宗严、柳生宗矩等于16至17世纪完成了佛教精神即禅与武道的结合,并于清末传入中国,出现了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法秘诀》中《禅宗之极轨》那样融禅于武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