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些要求赋予了博士后工作更加光荣重大的使命。自1985年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诞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共同努力,博士后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博士后群体已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探索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博士后事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的工作网络和体系,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中国博士后网站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共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318个,覆盖了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等13个大的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等部门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 850个,覆盖了电子信息、生医药、国防科技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全国进站博士后人员总数累计达到25万余人。
显而易见,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富有成效的制度,在高层次人才使用和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补充、筛选师资和研究人员提供渠道;为优秀博士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空间等。
由此可见,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在选拔、培养优秀的高水平年轻科技人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人才流动和创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吸引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工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我国博士后事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100多年博士后发展历程相比,仍处在相对年轻、不够成熟的阶段,有许多成功的做法需要梳理总结,有不少教训需要切实吸取。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全球化以及研究体制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和博士后事业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博士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博士后来源不足、博士后站点存在“空巢”现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占比相对偏低、博士后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博士后制度,更好地促进我国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同时也为了让更多单位、更多人了解博士后制度,关心博士后事业,支持博士后工作,壮大博士后队伍,特编写了本书。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级重点项目“国家博物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BKX2019Z02)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