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后制度的诞生

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诞生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诞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之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数量每年都在激增,这为博士后制度的产生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发展急需各行各业的研究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博士后制度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讲,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同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产业机构、人才结构均不尽合理,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同样缺乏专业人员,使得整个社会人才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再加上当时的体制暴露出的弊端,导致人才难以流动,各学科难以交叉。除此以外,一大批留学的博士陆续回国,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的人事关系、职称、福利、工作等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专业人才可以“回得来、留得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博士后制度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专业人才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

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博士后工作经验,提出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想法,尤其是在198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接见时,建议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高学历人才的独立研究能力,为我国培养和储备一批未来的高级人才,可以促进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学术交流,提升各项科学研究的创新动力,还可以根据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研究工作的战略部署。此项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吸收国外博士后建设经验后,结合中国国情,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科委联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报送的《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博士后制度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