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深远意义

三、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深远意义

不断发展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之一,为国家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科技年轻人才,在我国航天、科技、经济、医学、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形成了国家主导、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我国博士后制度从创立初始便是由政府机构统一主导的,随着规模扩大,逐渐开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统筹管理博士后工作的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国务院人事、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博士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学科专家组,每个专家组均由业内公认专家组成,他们熟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的情况,主要任务是对申请设站单位进行设站评审。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落实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具体决策,执行具体事务,并直接负责中央在京设站单位的博士后管理工作。各省市建立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的博士后具体工作,在各设站单位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单位的具体相关工作,具体情况如图1.6所示。

图1.6 我国博士后各级管理部门行政权力划分示意图

从图1.6中可以看出,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使得各项政策得到较快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了博士后事业的高效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也促使我国博士后制度得到快速发展、完善,并且成果显著。

(二)培养和储备了大量高级研究人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共招收25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各级各类项目团队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把具有博士后资历作为引进人才、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全社会对于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通过博士后期间的科研锻炼,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逐渐成为科技骨干、学术带头人以及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比如,很多博士后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63 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江学者等,在经济、科技、国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博士后制度的特殊性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事管理方面的限制。比如,突破了户籍、人事关系、职称、编制、医疗、学科交叉等众多方面的限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用人机制,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研究领域内的合理流动,为研究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不仅加强了国内外各领域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而且促进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还为我国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三)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随着博士后发展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认识到博士后工作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博士后日常经费、博士后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了与国家投入相匹配、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博士后工作投入机制。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的每名博士后提供日常培养经费,从最初的每人每年1.2万元到每人每年5万元,再到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人社部函〔2015〕185号指示精神,培养经费增长到每人每年8万元。这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培养经费得到实时调整,保障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其次,在建立博士后制度的同时,设立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旨在促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博士后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培养一支高层次、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这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博士后创新人才和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具体负责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评审、经费管理和追踪问效等工作。截至2019年,累计资助金额达到45.6亿元,资助总量达到80 000余人次[11]。自然科学资助标准为一等奖12万元,二等奖8万元,社科类资助标准为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5万元,每年的资助人数约为当年进站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向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适当倾斜。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西部发展,实施了“西部地区博士后人才资助计划”,对在西部及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资助,使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区域分布更加均衡,趋于合理。以2019 年资助为例[12],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为95 137万元,资助博士后达到9 834人。其中,面上资助金额为62 486万元,资助了8 015人;特别资助金额为24 471万元,资助了1 389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8 000万元,资助了400人;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30部。

另外,国家也为博士后在各地建设了博士后公寓。不仅如此,为了保障博士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政府积极鼓励各级单位加大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为补充的良好资助模式。

(四)以博士后平台为纽带,将高校、机构和企业等融为一体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初期就曾指示过,博士后一定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博士后制度将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效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设立博士后站点,筑巢引凤,不仅吸引了国内专业人才,还凝聚了大量留学人员和外籍专业人才,引导这些高层次人才参与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不仅提高了设站单位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参与到博士后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同时,以博士后为平台,还加强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联系,使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等融合起来,将博士后发展推向了新高度。

比如,在2019年底,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召开了创新发展20年工作会。在这20年里,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企业累计培养企业博士后人才超过400人[13],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计768项,作为主要申请人申报各项发明专利782项,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联合培养。以此为桥梁,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在企业中的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样,广发证券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二十周年发展论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累计招收20批次共计6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4],为金融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企业智库,为各项工作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完成了大量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实用性的科研项目等。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博士后事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专业人才,取得了众多重要研究成果,在建设人才强国、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