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博士后培养模式研究

第二节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博士后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我国于1994年正式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用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市场等四个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构建出一种较为庞大的研究、开发、生产、需求一体化的先进发展模式,并且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自动调节、改善、更新,使其达到最优配置。

2020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如图4.2所示。其中,“产”指的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我们知道企业的本质是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先进的科学成果来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学”指的是高校,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创新型博士后的摇篮,同时也是拥有众多学术成果、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平台。“研”主要是指研究机构,实际上,研究机构与高校在很大程度是有重合性的,均聚集了大量的、先进的研究资源,都可以培养出创新型博士后。“用”是指市场、目标用户,能够对先进技术和创新博士后提供反馈,是产、学、研三个方面最终的汇聚点和应用点。

图4.2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从图4.2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整个模式下起主导作用,高校发挥主体作用,科研院所发挥协同发展的作用,市场则发挥导向和反馈作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此种模式更有利于博士后与科技成果的交流、共享,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协同创新发展。目前,正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需要牢牢抓住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合带来的诸多机遇。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导师、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产学研合作下的协同创新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博士后事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