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占比相对偏低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博士后整体学术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在博士后入站之前就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比如发表核心论文、出版著作、承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课题等的数量,并在开题、中期、出站几个时间点上对各种考核指标进行一一评审。博士后为了按时完成考核指标,很大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每年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数量庞大,但是高质量、可以转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我国博士后的学术成果多以论文为主,这主要受考核指标的影响,能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的博士后只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为例,只有三分之一的博士后可以申请到立项。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级项目,还要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竞争。这些都使得博士后平均承担的课题数量较少,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博士后政策中过于固化的考核指标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博士后自身有关,受我国现行体制的影响,一部分博士生选择做博士后的主要原因有解决户口、子女入学、调换工作、提升研究资源等,这部分博士后进站后进行研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很难形成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博士后由于科研能力不佳,无法按期出站,长期滞留最终被退站。这一点可以从每年博士后的进出站数量上看到。表6.3统计出了近十年来博士后进出站的数量。例如,2017年博士后进站人数为17 974人,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出站人数只有14 030人,两者相差了3 944人。从表6.3中也可以发现,两者的最小差距为2 211人,最大差距竟达到了6 067人。
表6.3 2008—2017年博士后进站与出站人数的对比(单位:人)
理想情况下,每年的博士后进站人数应该与两年后的出站人数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较大差距,即进站人数明显高于出站人数。如图6.6所示,从2008年开始博士后进站人数与出站人数两者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2018年达到最大,2019年开始差距呈现减小的趋势。可见,博士后评估工作的作用开始显现,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成为提高博士后科研成效的有力措施。当然,博士后延期出站的原因很多,有一些博士后是因为未完成相关课题申请延期出站,也有一些是因为未找到理想的工作申请延期,但根据实际情况,大部分博士后无法出站的原因是无法完成各项考核指标,而且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仓促完成的论文、著作很难有高的水平和质量。
图6.6 博士后进站与出站数量对比分析(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