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发展历程
我国博士学位始建于1981年,在198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时候,博士毕业生数量很少,再加上博士后各项工作尚处于准备阶段,相匹配的政策措施也都在筹建之中,以及各设站单位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于正式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当年只招收了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洪志良。洪志良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回国,进入复旦大学的电子学与通信专业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出站后,留在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任教。随着第一个博士后入站,相配套的博士后政策也开始从建立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比如,首次规定了博士后配偶与子女的落户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博士后经费使用、职称评审措施等。
招收博士后的前几年里,博士后数量较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也较为集中,致使博士后的研究领域相对窄小,主要以理科为主。随着博士后规模不断扩大,在进行多次学科布局调整工作之后,逐渐从理学开始扩展到工学、医学、农学、军事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共计13个学科门类,涉及110个一级学科,可以说对学科门类和学科进行了全覆盖。通过不断调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化,促进了博士后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博士后事业对社会方方面面提供智力支持。
不仅如此,随着博士后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出台了80多份政策性文件,对一些制度进行合理的解读以及必要的调整。比如,对于申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多次修改,目前基本条件具体为:
(1)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专业范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13个学科门类的110个一级学科;
(2)具有相应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3)具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
(4)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博士后研究项目具有理论或技术创新性;
(5)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并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6)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可优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这些政策措施主要从博士后站点设置、学科布局、博士后资助额度、招收录用、培养平台、成长通道、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细化,为博士后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正是因为上述政策措施的保驾护航,我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规模逐年增大,如图2.1所示。
从图2.1中可以发现,流动站数量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1999年之前,每年流动站的增加数量主要集中在150个以下,而从1999年开始,流动站的增加数量都保持在300个以上,在2004年增加数量达到最大434个。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共计521家,流动站站点达到3 318个。
图2.1 1985—2019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情况
回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发展历程,通过组建机构、建立配套政策措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构建服务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工作,在保证博士后制度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后制度,使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