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目前发展来看,“师资”博士后制度对于设站单位的人才储备、创新性成果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可在有条件的设站单位包括流动站和工作站,仿照“师资”博士后制度,积极推行具有自身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以此来改进单一的静态招聘模式,建立一种新的选聘机制,推动博士后制度创新,激发博士后人员的科研热情,提高各设站单位的整体学术水平。同时,具有自身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也必定会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的博士,更好地培养和储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秀人才,以此来构建全新的选人用人平台,推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师资”博士后制度本身还是一项试行的新制度,在推行这样一种博士后制度时,各方还需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提供完善且有竞争力的待遇和保障的同时,还要在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搭建更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平台、创造更宽松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不断完善优化,以确保这类新型博士后培养制度高质量发展。

(一)从国家层面规范特色性博士后制度的权威性

目前,面对已经发展十多年的“师资”博士后制度,尤其是该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认可的基础之上,更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师资”博士后制度。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相关上级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这样一种特色性博士后选拔制度的概念和定位,在招收、培养、考核、待遇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国家层面在加强对这种特色性博士后制度引导和监督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一些问题,加大“师资”博士后制度的社会认可度。

(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特色博士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招收的特色性博士后来说,不仅要学好必要的专业知识等,还要通过多学科交叉,具备宽广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创新的本质来自实践,所以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高校的大部分博士后进行的都是基础的或者是理论性研究,可以通过与各个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将其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在有效检验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这将有利于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

(三)培养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后备队伍

特色性的博士后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有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精神,即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具备的素养就是精益求精,即对每一个课题或者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专业素养。在新形势下,大部分设站单位开始拓展思路,推行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实施新型师承制,形成“老中青”三代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推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也有利于为人才的尽快成长提供培养和锻炼机会,加快推进高级人才队伍的建设。这种师承制是传承工匠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很值得推广和发扬的。

(四)注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在培养高端人才的时候,设站单位不仅要为自身发展考虑,还要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国际化工作视野。为此,应该站在国际化的高度,谋划全新的高端人才培养战略方案。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各设站单位更加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科研人才不仅要“业务精通”,还要了解国际的学术前沿、行业动态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未来正确的研究方向。通过积极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等措施来实现。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培养博士后的多种交流协调能力,如语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节的能力等。

全面推行各具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一方面可以利用博士后的工作平台,将后备力量与博士后培养相结合,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人才培养压力。此外,还有利于遴选出更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保证人才队伍的及时补充与合理流动。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种制度要长足发展,需要得到各方的共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障各方的利益。因此,在构建特色性博士后制度时,只有考虑到各方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