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树立世界眼光

三、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树立世界眼光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为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将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进行融合,同时以博士后为桥梁,开展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深度广泛合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市场的主导作用,在政策引导和监督下,达到多方都能够共谋共赢的良好局面。根据《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拓宽博士后国际视野,加强博士后国际交流,在2012年特制定了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其中,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设立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和学术交流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主要是资助部分优秀在站博士后到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主要是资助部分优秀外籍(境外)和留学博士到国内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同样是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各项研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主要是资助部分优秀博士后赴国外(境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国家通过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不断提升博士后的学术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逐步加大外籍(境外)和有留学经历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拓展博士后国际视野和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博士后人才。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而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在自由、内外互通的大环境下,进行多专业、多领域的深度结合,这必然要求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国际化的学术背景。因此,拥有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博士后将有利于我国人才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提高博士后工作的国际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适应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博士后工作要不断拓宽学术交流渠道,走国际化道路,虽然博士后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掌握了相对扎实的知识和相对先进的技术,但是这些教育大部分是在国内开展的,能够及时了解国外领先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产学研用体系下的各类主体需要时刻关注和把握国际领域前沿科技,通过选拔优秀博士后到国外考察、进修、培训、合作研究、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国际交流合作形式,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将对于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前沿的创新型博士后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可以主动承办一些国际研讨会,借此契机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实地交流或者寻求技术合作等。通过不断拓宽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广泛吸收各国高新技术和知识,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掌握前沿理论、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博士后人才。

(二)着力吸纳海外高层次博士后人员

创新型博士后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敞开大门,大力吸引国际创新型高层次博士后人才,才能进一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引智聚才。首先,可通过改进博士后制度来吸纳优秀外籍和留学海外的人才,将来华(回国)做博士后视为高层次人才回国短暂的考察和适应的最佳途径。其次,为高层次人才来华搭建畅通的渠道,简化各类手续,鼓励各设站单位招收优秀外籍博士后和留学归国博士生,适当放宽相应的招收条件,如年龄、博士毕业年限等。最后,人才“引进来”也要“留得住”。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也应该积极作为,在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改善研究、生活条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等,来吸引汇聚各方面的优秀博士后人才。

(三)提高各项待遇防止人才流失

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吸引和引进海外博士后,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国内优秀博士后人才的流失。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外籍博士后待遇要高于留学博士后,而留学博士后待遇高于本土博士后。长此以往,将会严重打击本土博士后的研究热情,这一点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既要为博士后人员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优越的科研环境,也要为博士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相应的工资待遇,以及公平的发展机遇和晋升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