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浙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浙江大学是全国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涵盖11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同时,浙江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截至目前,共设有博士后流动站57个,累积进站人数已达到5 000余人。最近几年,每年的进站人数保持在350人左右,出站人数保持在260人左右,有55人左右被退站,退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一个是因为中期考核不合格;另一个是博士后因为自身原因主动提出退站。从获得的成绩上看,浙江大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还取得了诸多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所有的科研成果中,论文的发表量最多,其次是课题获奖数量,再次是项目的立项数量等,但在这些立项中,社科基金的立项率最低。

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上,浙江大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在建章立制上,浙江大学对外发布了《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且该办法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浙江大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完善与更新。值得一提的是,“师资”博士后制度就是由浙江大学首次提出并实施的,目前已经被全国60多所高校仿效实行,为高校引进教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浙江大学还积极鼓励博士后进行国际交流,根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结合浙江大学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后给予专项资助,同时,对于引进的外籍博士、留学归国博士也进行特别资助。

此外,浙江大学非常重视博士后的学术研究,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博士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学校会拨付给博士后一定的项目启动经费。对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博士后还会给予奖励。这些激励措施对于助推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还特别注重博士后的挂职锻炼,据统计,我国博士后主要的就业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其中,有80%的博士后选择了高校。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能够留校的人员都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优中选优的。因此,剩下的博士后不得不另谋他路,但由于博士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大部分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有鉴于此,浙江大学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安排博士后进入相关领域的单位内进行实际锻炼,不仅提高了博士后的工作交流能力,还探索了一种新的用人、选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