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后的设站单位评估指标体系
(一)改进后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指标体系
由于影响流动站考核指标的因素较多,为保证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经过实际调研,将目前形成的博士后评估体系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如图5.7所示,其中增加的指标为图中灰色阴影部分。
(二)改进后的流动站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1)二级指标“学科建设情况”细化为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
①“学科建设进展情况”是指建设学科对照学科“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建设目标,描述目标达成情况。找到发展特色和类型相近、对标的国外世界一流学科,并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比较。
②“学科投入金额”是指各年度本学科各项建设经费数额。
(2)二级指标“培养的创新拔尖博士后”细化为四个三级指标,分别为:
①“导师责任落实情况”,是指博士后合作导师在提升工作水平、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发挥自己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
②“党建落实情况”是指在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上,着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有效发挥博士后所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博士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③“各级各类获奖情况”是指博士后或者合作导师为第一完成人(博士后为第二完成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数量。
④“其他标志性数据”是指其他反映博士后培养成效与特色的数据或写实性描述。
(3)二级指标“导师情况”细化为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
①“导师数量”指的是具有指导博士后资格的教授人数。
②“导师队伍构成”主要是指在博士后合作导师的队伍中,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外籍或者港澳台导师所占比例。
③“导师国际化水平”是指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人员数量,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主要负责人数量,参加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的数量等。
(4)二级指标“提升科研水平”细化为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
①“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是指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专著数量、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②“国际影响力”是指博士后参与制定专业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标准等情况。
(三)改进后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指标体系
改进后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指标体系如图5.8所示。
(四)改进前后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指标体系对比情况分析
在原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本书构建了新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评估体系,改进前后各指标对比情况如表5.1所示。
表5.1 改进前后各指标对比情况(单位:个)
从表5.1中可以发现,工作站和流动站的一级指标没有变化,与之前相比增加了4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流动站指标由原来的46个增加到61个,工作站的指标由原来的43个增加到58个。改进后的评估指标更加全面,考虑到博士后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性、导师学术水平、培养创新型博士后、设站单位整体科研水平提升等具体情况。因此,改进后的博士后评估指标体系更具有代表性,更加符合博士后建设宗旨,为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公平性、先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