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将成为通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艺术文化的需求、审美的需求是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内在需求。当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离不开对艺术文化的追求。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曾预言:“艺术将越来越科学化,科学将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未来战争 齐俊轩 8岁
其实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关的。人们甚至没有严格区分科学与艺术的概念,认为两者理所当然地是自然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一些杰出人物,从早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后期的欧几里得,都是精通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大师。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是科学与艺术的合作巅峰。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达·芬奇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深邃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使他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了顶峰。
当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无人驾驶等这些高科技在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工业化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的普及拉平了众多产品差距的时候,艺术将扮演神秘的黑马角色。设计、创新、创意、感受体验和审美趣味等或许将是产品胜出的关键因素。苹果打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巨头,不仅仅靠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审美和体验。宜家为什么那么成功?两个关键词:设计和体验。现在商业圈都流行强调产品升级,如何升级?也许通过艺术的手段是最好的突破口。
未来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以往工业时代的很多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创新、创意和审美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所以,未来人才所需的知识储备,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素养将非常重要。
以理工科著称的浙江大学的原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也曾谈道:“一个大学没有艺术就没有情感。”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希望,有没有未来,就在于我们的学生喜不喜欢绘画,喜不喜欢书法,数理化教会了我们逻辑思维和精细的计算,但人生岂止逻辑,岂止计算,人生的丰富需要情感的滋润,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需要绘画、书法这些艺术的滋养。
这些都反映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再只是艺术教育领域内的自言自语,它正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认知。
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我们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产力,它能让科技更有生命,让技术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品质。
可以这么说,将来不懂科学和先进的技术可能不利于搞艺术创作,同样地,不懂艺术或缺少艺术思维的人,也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现在家长们对孩子刚需性的语、数、外学习普遍都非常上心,如果说十几二十年前孩子在课外提早学了些英语、奥数之类的课在学校能显出优势的话,现在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学。依靠语、数、外学习突出重围事实上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而如果有一项特别的艺术能力加身,竞争优势就显然不一样了。
海底城市 李昊远 7岁
因此,艺术素养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许20年后你会因为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追悔莫及。
综上所述,艺术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或者是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而应该是一种基础学习。
当然,如果把美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我们就有必要拓展开发美术更为宽泛的价值。只停留在为画画而画画,或为弹琴而弹琴的单一层面,显然是无法具备艺术素养的。